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序数15 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概述人体视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眼的成因、矫正方法及预防措施。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情感 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眼护眼、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形成过程难点视觉形成过程课时1课时共案修改栏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月1日——元旦5月1日——国际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10月1日——国庆节同学们知道每年的6月6日是什么日子吗?——全国爱眼日。眼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应该怎样爱眼护眼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和视觉(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概述人体视觉形成的过程;3、说出近视眼的成因、矫正方法及预防措施。(三)根据目标,提出问题 根据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三)出示自探提纲,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纲: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近视眼的成因?如何矫正近视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近视的发生?如何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题1234展示1234方式口述板书口述口述评价8765(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1、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出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由展示小组的代表口述完成该图(结构、功能)。总结眼球的基本结构:一孔(瞳孔)二体(玻璃体、晶状体)三层膜(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脉络膜;内膜-视网膜)。播放《眼睛成像原理》,展示小组代表概述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形成一个物像)→视觉神经→大脑特定区域。 视觉形成的区域: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出示图片:猫在不同光亮条件下瞳孔的变化,人的瞳孔也是这样的。瞳孔的功能:在明亮环境中瞳孔变小,在黑暗环境中瞳孔变大。其意义在于调节进入人眼的光线量。物像只有落到视网膜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晶状体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样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出示正常视力成像和近视眼成像图,凹透镜矫正成像图。中小学生连续看书、看电视、玩游戏机和操作电脑的时间越长,眼与书本、电视、电脑屏幕的距离越近,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保护视力、防治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出示图片:三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cm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四不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走路看书。三、质疑再探:(3分钟)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预设问题1:除了课本上给出的“三要”“四不要”外,你还知道哪些爱眼护眼的方法?答:注意眼的清洁卫生:不要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用清洁的毛巾洗脸,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处,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应特别注意维生素的摄取。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近视。预设问题2: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的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是正着的?虽然成像在视网膜上的确是倒立的,但真正使人能“看到”物体的器官,却是大脑。在视觉神经的传导和大脑的解析下,人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四、运用拓展(17分钟)(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1、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C、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2、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A.晶状体 B.巩膜 C.瞳孔 D.视神经3、视觉的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C.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D.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网膜 4、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形状可以调节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5、下列说法与近视眼特征不符合的是(??? )。A.晶状体过凸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6、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可这个人的眼球完好无损,是什么部位丧失了视觉呢?(三)全课总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四)作业设计完成本节练习册。结束语: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他们与黑暗相伴,看不见明媚的阳光,看不清这纷繁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关爱盲人,奉献爱心。希望同学们以后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眼睛,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生命!一起学做眼保健操(播放视频)。板书设计4-6-1 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一)——眼和视觉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觉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作业布置完成本节练习册。教 学反 思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二) 课型新授课 课时序数16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概述人体听觉形成的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耳的保护措施。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情感 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耳护耳、保护听觉,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过程难点听觉形成过程课时1课时共案修改栏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梦想星搭档》吗?在这个原创性音乐公益节目中,星搭档们的表演每获得观众一个点赞,就能获得五百元捐助,所得的钱将为听障儿童装上人工耳蜗。你们知道耳蜗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耳和听觉(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描述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概述人体听觉形成的过程;3、了解日常生活中耳的保护措施。(三)根据目标,提出问题 根据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三)出示自探提纲,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纲: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噪声有哪些危害?生活中我们怎样爱耳护耳,保护听觉?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题123展示123方式口述板书口述评价876(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1、人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咽鼓管、听觉神经。功能: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把声音放大;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前庭:有位觉感受器;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特定区域。 视觉形成的区域: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噪声的危害:影响人的情绪;影响听觉;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下,鼓膜会破裂,甚至会因此失去听觉。 保护好耳和听觉的措施:减少和消除噪声;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遇到巨大声响张口,或闭嘴、堵耳;及时治疗鼻咽炎症;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等。三、质疑再探:(3分钟)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预设问题: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感觉器官?答:除了眼(视觉器官)、耳(听觉器官)外,还有鼻(嗅觉)、舌(味觉)、皮肤(冷、热、痛、触、压),这些感觉功能使人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四、运用拓展(17分钟)(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1、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的是( )A 听小骨 B 半规管 C 鼓膜 D 耳蜗2、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的是( )A 听小骨 B 半规管 C 前庭 D 耳蜗3、听觉形成的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A 声音→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B 声音→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大脑C 声音→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D 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B 鼻咽发炎时,容易引起中耳炎C 遇到巨大响声,要迅速张开口D 噪声对听觉不会造成伤害某人听力下降严重,经医生认真检查,发现这位病人双耳没问题。那么发病的部位可能在( ) A 耳蜗 B 中耳 C 听觉中枢 D 鼓膜(三)全课总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四)作业设计完成本节练习册。板书设计4-6-1 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二) ——耳和听觉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特定区域(形成听觉)?????????????????????????作业布置完成本节练习册。教 学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doc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