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5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5页)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二次备课
三、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四、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水螅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主要特征
二、扁形动物
1、涡虫身体特征
2、寄生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3、主要特征
●教学后记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探究新知
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
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我发达的生殖器官
生活史: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思考预防的方法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角质层。
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小结:
作业:必做
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通过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为如何预防奠定基础。
通过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育目标。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习惯。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板书:
第二节 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 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
三、危害
四、预防措施
五、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常见的线形动物
●教学后记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探究新知-----实验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 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考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常见的环节动物;
沙蚕和蛭(蚂蝗)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作为饵料
医学药物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取出活蚯蚓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蚯蚓的形态特点
师:提出问题
1、蚯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2、怎样区别它的前后、左右和背腹?
师:提出问题
3、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师:提出问题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运动。
师:提出问题
触摸蚯蚓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触摸感觉体壁呼吸。
注意事项:
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环境中。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蚯蚓生活。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思考并得出。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蚯蚓的运动特征。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重点突出,强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蚯蚓的形态结构
身体呈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二、蚯蚓的运动
肌肉与刚毛的配合蠕动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四、蚯蚓的呼吸
依靠能分泌的粘液、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五、其他环节动物
沙蚕和蛭
六、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课后练习:
1.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 C)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颜色不同 
2 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B )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3.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 )
 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4.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D )
A.虫体细长  B.具有消化腔 C.四周围有三片唇 D.具有口和肛门
5.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B )
 A.呼吸道    B.口腔   C.蚊虫叮咬   D.皮肤
6.患蛔虫病的人常有失眠、烦躁、夜惊等症状,其原因是蛔虫(C )
 A.唇片叮咬   B.虫体活动  C.分泌毒素   D.吸食人体营养
7.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C )
A.湿润、光滑 B.干燥、光滑  C.湿润、粗糙 D.干燥、粗糙
8.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D )
 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 B.将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 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9.蚯蚓的生存环境是(C )。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
10.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11.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 )。  
A.完成呼吸 B.在土壤中运动 C.吸收营养 D.保持水分
12.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B )
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 D.协助呼吸
13.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B )
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  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  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
14.蛔虫的成虫在人的___小肠_____里吸食___食糜_____的食物,并且分泌____霉素____,引起人体精神不安,如____失眠____、_____烦躁___________、___夜惊_____、____磨牙____等;
15.(1)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 细长 ;消化管前端 有口 ,后端有 肛门 。体表有 角质层 。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 圆筒形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体节 组成,靠 刚毛或疣足 辅助运动
●教学后记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
2、知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3、说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的运动和捕食
2、外骨骼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观看几幅图片,大家认识这些动物吗?(生:齐说;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这些属于软体动物,如果大家到海边旅游的话,到处可以见到这些动物的贝壳。接着再看一类动物:……你们上树捉过知了吗?这一类是节肢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板书课题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出示)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并围绕课题和目标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⑴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⑵与人类的关系?
⑶结构?功能?等等
(大家提出的问题属于本节的重点,也很全面。根据教材内容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投影】自探要求: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2缢蛏的内部结构并回答讨论题。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4、常见的节肢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4的图片并回答讨论题。
5、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各有什么功能?外骨骼有什么作用?
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认真对照插图、观察与思考和小资料进行自学圈记。(约8分钟 )
解疑合探
(学困生回答,中优等生补充评价)
【师】:下面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缢蛏、田螺、乌贼、扇贝等等
讨论题:⑴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
⑵依靠足运动;依靠鳃呼吸。
⑶在吸水和排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排出食物残渣。
(结合插图:给学生讲述摄食过程)
【师】:这些软体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谁愿意总结一下?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和足呢?(结合插图让学生看资料了解)
【师】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贝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那么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有利的方面:
⑴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所有可以食用;
⑵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可以药用;
⑶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不利的方面: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
【提问】有谁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河蚌的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的刺激时,会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珍珠。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类动物,节肢动物,你熟知的节肢动物有哪些呢?
节肢动物是最大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多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种数的80%以上。包括大家熟知的蝉、蟋蟀、蝴蝶、蜻蜓、蜜蜂、蝗虫、七星瓢虫、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节肢动物在水体、陆地、空中都可生活。
讨论题:⑴图表略
⑵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
共同特征是: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
⑶、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师】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说说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⑴.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
⑵胸部——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的气门用于呼吸。
昆虫的外骨骼作用:⑴保护;⑵防止水分蒸发
【师】谁愿意总结一下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其实节肢动物可以分为:昆虫纲、珠形纲、甲壳纲、多足纲,每一种包括(投影)这些动物。而在四个纲中:昆虫纲种类最多,包括(投影)这些动物,几乎遍布了海陆空的各个角落。
【师】节肢动物分布这么广泛,与人类肯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愿意总结一下: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的方面:⑴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动物蛋白;⑵蜜蜂等昆虫为开花植物传粉;⑶蝎、蜈蚣、蝉蜕可入药,治疗疾病;⑷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
不利方面: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到这里。请大家回头来看一下,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熟记本节知识2分钟是的时间。
三、质疑再探:
通过刚才的学习对本节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学生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或者讨论解决等等)
四、运用拓展
勇敢展现自己!我一定最棒!富有激情的评价,你最给力!加油!同学们,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下面给大家带来几道题目,来检测一下本节的学习情况)
1、下列动物全是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
A、鲍鱼、河蚌、蜗牛、水母 B、缢蛏、田螺、乌贼、扇贝
C、扇贝、河蚌、鲤鱼、海马  D、文蛤、田螺、蝗虫、鲍鱼
2、关于外套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外套膜包裹着内脏器官,对内脏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B、贝壳就是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C、河蚌的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刺激,会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裹,形成珍珠 
D、外套膜除了保护和分泌功能外,还能够完成呼吸
3、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 B、环节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4、中药材“蝉蜕”是蝉的(  )
A、外骨骼 B、外套膜 C、翅  D、足
接着大家请看书本P17练习:给大家5分钟时间完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适时进行评价和讨论)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出示小结,学生读背)
2.在今天的课上,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进步?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建议?
作业布置:
家庭小实验: 纸片诱蝶(菜粉蝶)
注意:把白色纸片做成粉蝶大小的样子,用线吊住,然后在菜园里不断挥舞,会有雄蝶飞来追赶,把它误认为雌蝶,前来求爱。这个实验说明,雄性菜粉蝶是通过视觉来发现雌蝶的。
●教学后记
第四节 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重点:
1、 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 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鱼游泳的视频:《人与自然》中海洋鱼类的视频
2、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探究新知]
一、明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仔细阅读教材p19页第1、2段,明确动物的种类及主要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脊柱是由脊椎骨构成的.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二、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视频展示:学生探究了解:
1、鱼的种群数量
2、鱼的生活环境、食性……
3、四大家鱼:列举淡水鱼
4、列举常见的海水鱼四、认真观察课本p20-21页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成果展示质疑深化]
1、 探究总结:鱼的主要特征4个点
鱼的外形: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鱼的体表: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鱼的运动: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2.探究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图片:蛋白质重要来源
2、明确《渔业法》相关规定:养殖、捕捞
[检测提升]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 )
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 )
A、食物 B、二氧化碳 C 、氧气 D、水流
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者
5、鲍鱼称“鱼”而非鱼类,而有些动物不称“鱼”而属鱼类,如下列动物中的(  )
A.海豚 B.海狮 C.海豹 D.海马
6.具有“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特征的动物是(  )
A.蚯蚓 B.鲤鱼 C.褐马鸡 D.金丝猴
7.下列生物都生活在水中,其中不属于鱼类的是(  )
A.鲫鱼 B.海马 C.鲸鱼 D.鲨鱼
8.鱼的呼吸器官是(  )
A.鳔 B.鳃 C.口 D.肺
9.生物名称真难认,名称里面有“鱼”的不一定是鱼,名称里面没有“鱼”的倒有可能是鱼.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下列动物中哪一种是鱼?(  )
A.鱿鱼 B.鲍鱼 C.海豹 D.海马
10、海马用鳍辅助运动,用鳃呼吸,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且终身生活在水中.据此,你判断海马是属于下列哪类动物(  )
A.马科 B.马属 C.哺乳纲 D.鱼纲
11、茂名是个水产养殖大市,水产品远销国内外,如养殖有河蟹、沼虾、鲫鱼、河蚌、中华鳖、日本鳗鱼等,请指出以上属于鱼类的动物是
12、鲤鱼用 呼吸,蚯蚓用 呼吸,蝗虫用 呼吸。
13.鱼终生生活在 中,体表覆盖黏滑的 ,身体一般为 型,用 游泳,用 呼吸.
14、“鱼儿离不开水”.观察图3鲫鱼的鱼鳃,请填空.
(1)图中A所示是鱼鳃的主要结构,称为 .
(2)水流经鱼鳃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减少的是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
一、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按体内没有由脊椎骨形成的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二、多种多样的鱼:淡水鱼:四大家鱼。海水鱼:
鱼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腮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起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鱼这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是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没有进行实验,学习效果有所下降。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知道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保护意识。
2、观察实验活动中培养的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的特点。
2、探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各自种类的主要特征。
3、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
●教学难点
1、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怎样引导学生简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教师问:
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
一、播放蝌蚪和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片段的视频:
要求:
1、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2、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二、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播放相关视频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三、探究爬行动物蜥蜴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颈、四肢、皮肤、肺、受精场所、卵……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环境、呼吸方式;成体生活环境、呼吸方式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呼吸、产卵。
[质疑深化]
1、两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害虫天敌
2、爬行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食用、入药
[检测提升]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1、有一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据此我们可初步判断它属于(  )
A.鱼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2.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了保护扬子鳄,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且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下面有关叙述中,与扬子鳄相符的是(  )
A.卵的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卵很小,储存的养分很少
B.母鳄承担孵卵直到幼体孵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身体表面覆盖着较大的角质鳞片,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3.在爬行动物中,蜥蜴、扬子鳄等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  )
A.内鳃和外鳃 B.肺 C.气管、鳃和皮肤 D.鳃和肺
4.2013年是蛇年,下列关于蛇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蛇主要用鳃呼吸 B.蛇是恒温动物 C.蛇是体内受精 D.蛇是无脊椎动物
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
A.爬行 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 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  )
①蚯蚓---体壁? ②鲫鱼---鳃? ③家鸽---肺和气囊? ④青蛙---鳃和皮肤? ⑤家兔---肺.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7、列关于两栖类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栖类指的是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种类
B.两栖类的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C.蛙是常见的两栖类动物
D.两栖类动物能够进行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
8、青蛙是田园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下列有关青蛙的叙中,错误的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 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
C.雌雄异体,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 D.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其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
9、下列动物中,用两个器官进行呼吸的是(  )
A.蛇 B.鲫鱼 C.青蛙 D.鲸
10、在我国北方,每年1O月以后到第二年3月之前,青蛙呼吸的情况是(  )
A.完全靠肺呼吸 B.主要靠肺呼吸 C.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D.靠肺和皮肤呼吸
11.两栖动物中的青蛙、蟾蜍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称为蝌蚪,蝌蚪要经
过 成为成体,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 呼吸,同时用 辅助呼吸.
12、爬行类由于具有较发达的 ,生殖不需要 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13、两栖动物是从 开始向 过渡的类群.其繁殖和幼体发育阶段必须在 中进行。
14、蚱蜢和螟蛾是稻田里的害虫,它俩在一起琢磨着如何对付小青蛙.蚱蜢说:“青蛙蹦得高,跳得远,我们见了它要逃得快才好.”螟蛾说:“青蛙的眼力好,让它瞧见就跑不了啦,还是想法子躲起来好.”正说着,只见一只小青蛙蹿过去,蚱蜢叫声“快溜”,张开翅膀就飞,螟蛾却伏下不动.聪明的同学,请你猜猜看,青蛙首先捉住了哪个害虫?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1、外部形态、内部结构
2、适应生活的特点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1)外部形态特点 (2)内部结构特点
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较简单,教学完成后,发现利用表格来对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说明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更为有效。
第六节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创设情景,
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
师导入:仰望蓝天上高飞的鸟儿,你也许会想:“我要是能飞那该有多好?”是啊,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直到一百年前,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才实现了人类的夙愿。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
鸟儿为什么能飞呢?
[自主探究]
【学习任务一】引导学生观看鸟的图片外形,羽毛,骨骼,肌肉图片,并认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鸟的体形呈什么形态?对鸟的飞行有什么帮助?
2.家鸽的肌肉,哪里最发达?与翼的飞翔运动有什么关系?
3.鸟的骨骼有什么利于飞行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
师:展示有关鸟类消化特点的资料,鸟类呼吸的过程,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与飞行有何关系?
师生互动、归纳点拨
【学习任务三】鸟与人类的关系。
生看课本,总结:鸟与人类的关系
1. 农田害虫天敌
2. 食用
3. 观赏
【学习任务四】通过以上认识,感知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展示成果]
总结:鸟类是适合飞行的特点:
(一)外部形态 1、外形 2、体表:
(二)内部结构 1、肌肉 2、骨骼
(三)生理特征 1、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3、呼吸系统 
[检测提升]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1.对家鸽气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囊位于内脏器官之间,有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
B.气囊可进行气体交换
C.气囊可减轻家鸽的比重
D.气囊可以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2.鸟最发达的肌肉是( )
A.颈部肌肉 B.胸部肌肉 C.四肢肌肉 D.头部肌肉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写的动物属于( )
A.鸟 B.哺乳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4.飞行使鸟( )
A.扩大了活动范围 B.利于觅食 C.利于繁殖后代 D.以上都对
5.鸟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与提供能量没有关系的是( )
A.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鸟的呼吸旺盛,供氧能力强
C.鸟的胸肌发达,收缩有力 D.鸟的体温高,循环系统发达
6、家鸽胸部的骨很突出,其作用是( )
A.减少空气的阻力 B. 维持身体平衡 C. 减轻体重 D. 附着发达的胸肌
7、下列不属于鸟类气囊作用的是( )
A.进行气体交换 B. 散热降温
C. 降低身体的比重 D 减小飞行时内脏之间的摩擦
8、鸟类与其它种类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
体表有羽毛 b. 前肢变为翼 c. 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
心脏四腔 e. 体温恒定
a b c B. b d e C. a c e D. c d e
9、许多鸟类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下列属于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是(  )
A、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 B.胎生哺乳,体表多被毛
C.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 D.卵生,靠湿润体表呼吸
10、“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①前肢变成翼??②长骨中空??③胸肌发达??④体温恒定??⑤有气囊??⑥有复杂的繁殖行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11、动物都有与各自生活环境和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请分析回答问题:
(1)蝗虫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它具有______,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鲫鱼的身体呈______形,可以减小游泳的阻力.
(3)家鸽在飞翔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因此,除了用肺呼吸以外,还有______辅助呼吸.
12、请结合家鸽的骨骼图,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家鸽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于飞翔.
(1)家鸽的身体呈______形,这种体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的______
(2)观察家鸽的骨骼,可以发现____________很突出,长骨中空,内有空气.
(3)家鸽等适于飞翔生活的鸟类,一般具有______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提高了对______摄取能力.体内有发达的______与肺相通,它们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人到骨的空腔里.
13.通过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你发现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有:
(1)鸟类的体形呈______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______;
(2)鸟的体表覆盖着羽毛,用于飞行的羽毛主要是正羽;
(3)前肢变成______,呈扇形;
(4)鸟的胸部肌肉______;
(5)鸟的骨很轻,长骨都是中空的;
(6)鸟的食量______,消化能力______,食物残渣形成后在体内不停留;
(7)鸟的心率比人快,血液运输能力强。
(8)鸟呼吸时,除了有肺这一器官外,还有许多与肺相连的______.
1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为了探究鸟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总结交流的内容.
甲同学:我观察的鸟类大部分都呈流线型,我认为这是鸟适于飞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乙同学:我上网查了一下几种鸟类消化特点的资料如下:雀形类的鸟一天所吃的食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0%~30%.蜂鸟一天所吃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两倍.体重为1500克的雀鹰,能在一昼夜吃掉800~1000克肉.我觉得鸟类食量如此之大也可能与它的飞行有关.
丙同学:我直接问了老师,老师给我介绍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获取充足的氧气.
依据这三位同学阐述请回答下面问题:
(1)科学探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甲、乙和丙同学分别采用的是 、资料法和走访法.
(2)甲同学说流线型是鸟适应飞行的特点,其原因是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时的 .
(3)乙同学认为食量大适应鸟的飞行,是因为鸟类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大量的 ,经过呼吸作用为鸟类的飞行提供能量.
(4)丙同学所说的独特的呼吸方式具体是指 .
(5)请再举一项以上没有提到的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是
板书设计
第六节 鸟
(一)外部形态 1、外形 2、体表:
(二)内部结构 1、肌肉 2、骨骼
(三)生理特征 1、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3、呼吸系统 
?●教学后记
第七节 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重点难点
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包括水生哺乳动物:海豚;鲸鱼;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陆生哺乳动物:鼹鼠等。
提问: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
生:回答......
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
【学习任务一】引导学生看课本36页,总结哺乳动物的两个特征
1.体表被毛(少数水生种类除外)
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
2.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
哺乳: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
胎生哺乳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学习任务二】
师:展示兔子和狼的牙齿图片,引导生观察并讨论课本上的问题,并总结哺乳动物的第三个特征
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学习任务三】引导学生看课本37页,总结哺乳动物的最后一个特征
4.哺乳动物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灵敏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成果展示]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学习任务四】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看课本37页,总结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并思考鼠类猖獗应该怎么办?
[检测提升]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1、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心脏四腔 D.体表被毛
2、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作为大陆人民的友好使者被赠送到宝岛台湾.下列不属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牙齿分化 D.体温不恒定
3、蝙蝠能够飞行,但不属于鸟类,而是属于哺乳类.主要由于是(  )
蝙蝠能用超声波定位 B.蝙蝠能滑翔
C.蝙蝠四肢有爪 D.蝙蝠有胎生、哺乳的特征
4、深圳野生动物园有①长颈鹿②鳄鱼③大象④蝴蝶等动物,小明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①③,另一类是②④.他分类的依据(  )
是否会飞 B.是否会游泳 C.是否胎生哺乳 D.是否有脊椎骨
5、下列不具有膈的动物是(  )
鱼 B.羊 C.牛 D.猪
6、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是以萨罗普羊为原型设计的.萨罗普羊在繁殖上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它属于(  )
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7、“美人鱼”的学名叫儒艮,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美人鱼”,是因为母兽给幼崽喂奶时常浮出水面,像人类哺乳的情形.你认为“美人鱼”属于(  )
鱼类 B.软体动物 C.哺乳动物 D.两栖类
8、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结构特点不与家兔食草生活相适应的是(  )
A.犬齿发达 B.消化管长 C.盲肠发达 D.臼齿发达
9、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A.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 B.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C.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D.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10、洞庭湖江豚之死,触目惊心,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请根据材料回答:
(1)江豚身体呈流线型,四肢鳍状,适于在 中生活.
(2)江豚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 动物.
(3)江豚以鱼类为食,它们之间构成了 关系.
(4)江豚死亡事件发生后,有关人员对死亡的江豚进行解剖,发现多数死亡的江豚胃内食物很少,甚至没有.据此推测,造成江豚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写一项即可)
(5)保护江豚,刻不容缓.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一项保护江豚的合理化建议:
1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分化,观察兔和狼的牙齿:
(1)兔和狼的口腔中都有的结构,它的名称是______.
(2).狼和兔相比,狼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
(3)兔和狼的牙齿有区别,说明了______ .
(4)兔主要以植物为食,与此相适应,兔消化系统中的______十分发达.
12、哺乳动物除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 、 等特征.
13、如图A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B为四种生物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蝗虫是 动物,蛙是 动物,蛇是 动物,鹰是 动物,老鼠是 动物。
植物中的能量流动到鹰的途径有 条.汞在生物体内难分解并且无法排除,当该生态系统长期被汞污染,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2)图B中的阴影部分是鼠、鹰、蛇和蛙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组成成分,则该阴影为 ,若阴影表示生殖方式,则该阴影为 。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部分水生哺乳动物除外)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教学后记
哺乳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因为很多家养的宠物,家畜都是哺乳动物,可以多举例来说明。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 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 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 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 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 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 B.韧带
C.肌腱 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阐明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对一些动物行为判别。
2.使学生能够阐明动物的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使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启发式、举例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各种动物行为的影像资料。
(2)具有拟态、警戒色等行为特征的动物(如尺蠖、毒蛾)或图片。
2.学生准备:鼠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谈话式教学法,边放录像边和学生对话,借此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择典型的动物行为引导学生注意观看。教师选择的行为应该有以下内容:奔跑、游泳、飞翔、爬行、游走等,可以是取食、繁殖、攻击、防御等行为,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动物竖起耳朵、注目凝视、改变体色、静止不动等都是动物的行为。加入拟态、警戒色等动物行为加深学生理解。
对于动物的奔跑、取食、攻击、逃跑等行为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动物竖起耳朵静听注目凝视以及静止不动这些都是行为,可能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理解,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例如可要求学生观察鼠妇的假死行为。
录像观看完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刚才播放的录像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两点去区分:一是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二是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生来就有的行为。此处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就典型事例加以引导,比如用众所周知的狼孩事例。例如教师可以如下述突破难点:
教师:狼孩毕竟还是人,他能直立吗?
学生:能。
教师:狼孩为什么能直立而狼不能直立呢?
学生:他毕竟还是人,是由人生的。
教师:很好。这说明他的这种直立行为是由人的遗传因素决定的。那么,我再问大家,这个狼孩平常习惯于直立呢,还是习惯四肢着地爬行呢?
学生:肯定是四肢着地爬行的时候多。
教师:那么,他为什么不直立行走而要四肢着地爬行呢?
至此,很简单的问题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答出。若不能答出或有其他答案,教师应善于及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直至找出准确答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狼孩之所以能身体直立是因为他的遗传物质决定着他的行为特征;狼孩之所以四肢着地爬行是因为他的后天生活的环境——狼窝没有他学习直立行走的外界条件。
[继续观看录像,引申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猎豹捕食、两只雄性鹿或猴子争斗、逃奔的黄鼠、野兔或羚羊、蜜蜂采蜜、鸟类的育雏行为和迁徙行为等画面让学生观看并理解:两只同种的个体互相争斗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或食物;猎豹捕猎羚羊,羚羊躲避逃奔都是与自己生存有利的。鸟儿的育雏行为和迁徙行为有利于它们繁殖后代;蚂蚁、老鼠、蜜蜂等动物具有贮藏食物的行为,有利于它们度过食物稀少的季节等。
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课本所给资料所示的图片进行比较并讨论。最后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例如可做如下组织:
教师:刚才,大家对课本的资料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交流一下各组的意见。
第3组:我们认为小袋鼠如果没有爬向妈妈育儿袋的本能,它就不可能成活。所以,小袋鼠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最基本的生存行为。
教师:噢!你们认为先天性行为是最基本的生存行为。哪个组来说说对资料2的理解呢?好,第1组来说说。
第1组:我们觉得蚯蚓走迷宫,这个迷宫是人为设置的,所以,蚯蚓最终学会了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学习行为要比先天性行为复杂得多,同样是生存,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适应性强。
教师:很好,你们组认为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的适应性强。第7组再来说说对于资料3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第7组:我们认为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的金鱼喂食,它不辞劳苦就像一个慈爱的妈妈。
教师:噢!你们对资料3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错。那么,咱们每个人都有妈妈,想想看,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妈妈含辛茹苦、不计辛苦为你不停付出。所以,咱们每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要热爱自己的母亲。好,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课本上,接着讨论资料3和资料4,哪个组再来说说呢?好吧,让第8组说说看。
第8组:我们组认为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毫无意义……
至此,每个小组的讨论都各有特色或者毫无结果,或者转移主题,此时,教师应该最好地发挥自己的组织教学才能。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移走的主题拉回来;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行为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以培养学生学会随时总结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
[小结教学内容,巩固练习,结束本课]
师生共同总结,采用谈话式教学法,教师要向学生点明本课的重、难点,难点中的“让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在小结时一定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别取决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神经结构。神经结构高等则学习行为复杂,神经结构简单则学习行为也简单,而神经结构的简单与复杂又取决于各种生物的遗传素质,最终归结到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这一辩证观点,从而树立学生全面辩证看问题的人生观点。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心脏跳动 B.飞蛾扑火
C.鸟类育雏 D.蜜蜂采蜜
答案:A
2.每年春季,雄蛙的鸣囊鼓起,发出鸣叫,这种行为属于
A.进攻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捕食行为
答案:C
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A.两只狗争夺一块肉骨头
B.雄蜘蛛给雌蜘蛛献上一份精美的礼品
C.园丁鸟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装饰巢穴
D.杜鹃鸟将卵产在喜鹊的巢里
答案:A
4.动物的学习行为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适应复杂的环境
C.找到配偶 D.逃避敌害
答案:B
5.在紧急情况下,会发生蜥蜴甩掉尾巴,螃蟹自切弃足,海参抛出内脏等现象,这些都属动物行为中的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节律行为
答案:B
二、观察与思考
1.小羊出生以后,不用母羊教,就能找到母羊奶头,碰到奶头就能吸吮乳汁。这属于什么行为。
答案:先天性行为
2.饲养员在给猴子喂甜薯时,不慎把一个甜薯掉进水池里,一只小猴费了好长时间,才把甜薯捞上来。几个月后,饲养员发现给猴子喂甜薯时,有相当多的猴子把甜薯拿到水池中擦洗,再也不吃沾满泥土的甜薯了,猴子的这种表现属_____________行为。
答案:学习行为
?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尝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教学重点
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教学难点
探究动物行为成因的实验及其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启发式、实验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各种动物行为的录像片。蝴蝶、蜜蜂、蚂蚁行为的录像或图片。
(2)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榨汁,其他植物(玉米、菠菜)叶片的榨汁(也可由学生准备)。
(3)滤纸。
2.学生准备:(1)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其他植物的叶片。
(2)菜青虫。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播放关于动物各种行为的录像片,使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确认,然后由各种动物行为,尤其鸟儿的繁殖行为的复杂性,如占巢行为、求偶行为、育雏行为、迁徙行为等要想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最后将画面逐渐由其他的动物行为集中于忙碌的蜜蜂采蜜的行为,飞舞在田园花间的菜粉蝶上。这样使教学的组织由复习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行为的复杂性,最后导入新课——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教具情况,同时做适当调整,以启发学生应该确立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做人态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探索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开始,教师可用投影先打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1.你知道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吗?
2.如果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的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的话,菜青虫会有什么行为变化?如果不是,它又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用滤纸分别沾取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榨汁和其他植物叶片的榨汁,菜青虫又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
4.滤纸的颜色影响菜青虫的行为吗?
5.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6.你的假设得到验证了吗?
7.你的结论是什么?
8.为什么不选取“动物绕道取食行为”在课堂上观察?
9.可不可以选择较为低等的运动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10.能不能用哺乳动物(如猫、兔等)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刚才,大家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做了认真的探究实验和讨论,现在请大家对你们的实验谈谈你们的看法,咱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第10组:我们发现即使把菜青虫放在菠菜叶或是柳叶上,它也不吃,如果把它放在白菜叶上就不一样了。这说明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教师:嗯,很好。哪个组再来说说。好,第3组。
第3组:上课之前,我们已经把菜青虫饿了好几天了,可是即使它很饿,它也不吃玉米叶子。我们组也认为它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教师:哦,很好。你们饿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3组:我们想动物可能会有“饥不择食”的行为。饿了不是就什么也想吃了吗?
教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对,学习就要向第3组一样,要多想想,多设想一下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对大家今后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大家应该向他们组学习。下面哪一个组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呢?好,第11组谈谈。
第11组:我们组是培养了好几只菜青虫,经过不同处理以后,再做比较的。
教师:这个做法更好。实验就要对比,只有经过对比,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
学生的说法不一。每组的结论基本一样,但做法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得到同一结论:菜青虫取食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巩固练习]
一、看谁填得对
1.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_____________过程中,通过生活_____________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答案:成长;经验
2.一般说来,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_____________,后天性行为就越_____________,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重_____________。
答案:复杂;复杂;越大
二、观察与思考
原生动物对外界的刺激只是简单的应激性。腔肠动物对外界刺激也只是全身收缩,而扁形动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案: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结构;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网状神经,所以二者没有“学习能力”,只具有先天性行为,从扁形动物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说明它的神经结构比较高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探究菜粉蝶的取食行为
一、菜青虫与十字花科植物。
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结论: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教学后记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学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直观图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2)投影胶片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学生活动)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打出投影胶片(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2.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3.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
学生:分析鸡群和羊群
在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
1.鸡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为首领。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头羊为首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是群体的领导者。
2.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学生:有靠气味传递信息的。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略)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具有社群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蜜蜂 ④狒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释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
答案:C
4.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虫和兵蚁的是
A.雄蚁 B.雌蚁
C.工蚁 D.兵蚁
答案:C
[作业布置]
1.参考书P39~41探究蚂蚁的通讯。
2.到果园向园工征集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
3.到养蜂场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
?
●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2.参考有关资料探究蜜蜂的通讯方式,把探究(或证实)的结果向全班交流。
3.了解其他动物的通讯方式。
4.利用动物的通讯方式,吸引益虫,消灭害虫,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1.动物随时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3.培养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侦察蚁通过什么方式将信息告知其他工蚁。工蚁又是凭借什么找到食物的。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式、实验法、探究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动物世界之“动物信息交流”光盘、VCD、面包、鱼缸、蚂蚁(一窝)、28张正方形白纸片、28片杨树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社会行为”的特征,请同学们讨论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以白蚁举例说明。
分组讨论2分钟后,抽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参考答案:白蚁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及明显的分工,如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相当于公安、军事部门;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相当于建筑部门和食品部门;雄蚁、雌蚁负责繁殖后代,延续种族,四者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蚁群的安全、生活及繁殖,对白蚁群的生存起了决定性作用。)
(学生活动)
采取激励和竞赛法。比哪一组回答的有序而完善。肯定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自信。
(教师活动)
上节课我已安排第一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39页探究实验,把研究蚂蚁通讯的方式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现在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活动)
参照下列层序进行
1.探究课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本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
3.探究计划及行动:
(1)用大些的鱼缸(透明、便于观察)饲养一整窝蚂蚁(在野外找)。
(2)在距蚁穴稍远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蚁群派出的侦察蚁如何侦察?(报告看到的现象的每一个细节)
(3)侦察蚁返回去后,见到其他工蚁有何细微的行动?
(4)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
(5)蚂蚁在纸上留下气味了吗?如何证明?
(6)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蚂蚁要走的路径。当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并将食物放在圆心处,蚂蚁的行动有无变化?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7)补充说明。你们用什么饲养蚂蚁?做实验用什么食物较好?把纸片换成杨树叶可否?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
(教师活动)
听了一组代表的汇报,请同学们讨论: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吗?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2分钟后,各自发表见解,并讲出依据。
(教师活动)
许多种动物营群体生活,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就需要通讯。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腺体分泌能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物质,并且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再看一下熊猫、长尾猴、蜜蜂各自的种群内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教师播放录像一:一只发情的雌熊猫爬到树上发出一种声音,闻声两只雄熊猫跑过来为夺取交配权打斗起来,最后战败一方逃走,胜方与雌熊猫交配……
录像二:一只黑长尾猴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发出一种叫声,仍在大树外侧或站在草地上容易受到袭击的猴立即聚集到树林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另一只长尾猴发现地面有一条蛇,发出第二种声音,其他猴子闻声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
录像三:蜜蜂发现蜜源后,返回巢跳起舞蹈(8形舞、圆形舞、抬头、低头、摆尾,各有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其他工蜂得到信息到蜜源处采蜜……
教师提问:课外第二小组到养蜂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在请第二组代表发言,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注:第二组学生可以互相补充。
同学们,动物之间能进行通讯,但每种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请同学们把你在报纸、杂志、电视、网上得到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讨论:如何利用害虫的通讯方式消灭害虫?
学生回答: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系,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教师活动)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
结束语: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蜥蜴遇到敌害,断掉尾巴
答案:D
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教学重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两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分析归纳法、温故知新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像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教师:杜甫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妙景象,现在我们已很少看到,究其原因之一,是近几百年来人们滥捕乱杀动物,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大自然也给了人类最严厉的惩罚:土地沙漠化、洪水、黑风暴、沙尘暴等等。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起什么作用呢?
【自主探究】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叫 。
2、食物链、食物网与生态平衡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请写出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2)、食物网:许多食物链相互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叫食物网。
(3)、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成果展示】动态平衡:例如,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兔子的数量剧增,但是兔子不会无限制的的增长下去,是因为兔子的数量多,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随之增多,结果兔被大量捕食后,数量又会随之减少,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上述例子中兔子、狐以及鹰他们的数量有增有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但是他们兔与狐或鹰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平衡,像这样一种平衡就是动态平衡。)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例如:(1)、蜂鸟在取食花蜜的同时,为一些植物传播花粉
(2)、松鼠在贮食食物时,帮一些植物传播种子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意义: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有利于扩大植物的 。
3、危害:当某种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取的调查对象称为样本。
2、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在医药保健中的重要价值:如,牛黄、鹿茸、麝香、蜂王浆等医用保健价值
(2)、在工业方面:如哺乳动物的毛皮是制裘或鞣革的原料,紫胶虫产的紫胶、白蜡虫分泌的白蜡均广泛应用于工业。
(3)、动物在欣赏上的作用:如,海洋馆、动物园
(4)、提供食用
你能举出更多关于动物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例子吗?
(二)、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
概念:
2、乳房生物反应器
概念: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 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生产和分泌出 的某些物质。
例如,通过改造奶牛的遗传基因使奶牛所产的牛奶中含有人铁乳蛋白。
保健品:无乳糖奶、含有人铁的转铁蛋白牛奶、人牛混合奶
3、生物反应器可用于生产 食品:甜味剂、调味剂等
药品:药用蛋白
4、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二)、动物与仿生
仿生:
宇航服模拟长颈鹿
雷达模拟蝙蝠回声定位
冷光灯模拟萤火虫的发光
动物与仿生 薄壳建筑模拟乌龟的背甲
直升机模拟蜻蜓
核潜艇模拟海豚
【展示模块】
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以一个小生态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以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
5生物反应器在生产时有哪些好处?都可以用来生产哪些物质?
6、举出关于动物仿生的实例,并解释。
【巩固练习】
1、下列那一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物种的数量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D、增加降雨量
2、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其重要作用 B、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C、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D、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3、我为了消除狼对牲畜的威胁,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几乎将他们赶尽杀绝。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对于草原环境的影响是( )
A、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B、畜牧业发展得到保障
C、畜产品产量将持续提高 D、草原环境的稳定性得到增强
4、人奶对人来说是最佳的营养品,如何才能使牛奶中含有人奶的成分( )
A、将分离出的人奶蛋白基因转移到奶牛体内 B、将乳糖基因导入奶牛体内
C、将人奶中的物质转入奶牛体内 D、将奶牛的某些基因转移到体外
5、“乳房生物反应器”是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 )进行改造,使这些物质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A、乳房 B、遗传物质 C、细胞核 D、染色体
6、下列组合中与仿生学的科研成果不相配的是( )
A、军用雷达与蛙眼 B、冷光与萤火虫 C、核潜艇与海豚 D、薄壳建筑与乌龟背甲
7、下列为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关系”的实验数据。实验中使用了以下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并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置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生态瓶1号
4
12
小鱼存活8天
生态瓶2号
4
8
小鱼存活6天半
生态瓶3号
4
4
小鱼存活3天
生态瓶4号
4
2
小鱼第二天上午死亡2条,下午死2条
生态瓶5号
4
0
小鱼在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去
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1~4号均可看做是一个小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 ,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池水,沙子中的 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和生态瓶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数量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 ;由生态瓶5号的实验结果中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是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 ,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教学后记
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教学过程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