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教学与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2、理解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处于外在的兴奋状态。? (1)诱发探究的欲望,明确探究的问题,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2)总结出本节课的课题——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1.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小资料)分析讨论,的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2)使学生明确:人体内的水是平衡的。2.引导学生讨论:(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人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2)总结出人体内水的来源与去路。3.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表1-1)分析、讨论,表达见解:(1)人体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2)机体内的水保持动态平衡。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4.进一步提出问题:(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回忆旧知识,带疑阅读课本,分析教材中的图1-1和1-2,得出结论:(1)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2)钠盐和钾盐均来自食物,它们有多条排出途径。(1)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2)引导学生总结出:人体内钠盐和钾盐的来源与去路。二)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引导学生回忆:(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3)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回忆旧知识,独立思考,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3)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1)培养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概念、原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2.进一步诱导: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1)感受器是什么?(2)神经中枢在哪?(3)效应器是什么?通过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分析自身的生理情况,学生能明确:感受器应位于人体内部,神经中枢一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对效应器会误认为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需要教师进一步点拨更正。(1)通过引导促成学生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思维的有序发展:(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进一步提出问题并点拨:(1)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的刺激是什么?(2)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结合自身生理和生活实际,阅读、讨论,发表见解:(1)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2)效应器通过释放激素发挥效应。(1)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身的生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2)使学生明确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是什么。4.进一步引导探究:效应器释放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阅读教材,形成感性认识。(1)培养通过阅读获取新知的能力:(2)总结出相关知识。5.承上启下,课件展示:(1)尿的形成过程;(2)水平衡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观察、回忆、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形象直观,突破难点,强化重点;(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6.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某人进食钠盐过多,结果尿中钠盐也随之增多?思考、分析、讨论,发表见解:钠盐多吃多排。引导学生联想:体内无机盐的平衡也要靠生命活动的调节。7.课件展示: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调节。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调节无机盐平衡的激素是醛固酮。(1)形象直观,突破难点,突出重点;(2)引导学生总结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调节全过程。8.进一步引导探究:无机盐平衡的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回忆旧知识,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9.引导总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析、讨论,用专业术语归纳总结。(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促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深刻理解。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1.提供信息资料:(1)血钠升高或降低,会导致血压异常;(2)血钾降低,将引起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3)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分析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归纳。(1)培养分析、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2)深化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对水和无机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将前后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类比分析。(1)渗透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结合实际应用反馈1.引导学生解释与说明: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见课前投影在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宜评价,从中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2.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健康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后记板书设计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1 水的平衡来源:饮水、食物、代谢去路:皮肤、肾脏、肺、大肠摄入=排出2 水的调节3 无机盐的平衡来源:食物去路:Na+:排尿、排汗、排便 K+:排尿、排便 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4 无机盐的调节血钠下降或血钾上升 肾上腺 醛固酮(+)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和分泌钾 血钠上升或血钾下降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1、人体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组织细胞来完成的,那么组织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展示人体的模式图)2、内环境是气体环境还是液体环境?3、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组成部分应包含几部分?4、组织细胞如何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1、分析模式图,明确: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相对而称的,是从表皮到消化道呼吸道上皮之间的部分。2、明确内环境是液体环境1、引导学生区分外界环境与内环境。2、3、补充毛细血管等知识4、联系物质交换的知识稳态的概念1、稳态的生理意义①人体细胞能否把二氧化碳、水合成有机物?人体怎样获得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 ② 内环境中,特别是血浆中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③我们体内细胞有氧呼吸所需的氧气是怎样获得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④ 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尿素怎样才能排出体外?⑤为保证细胞进行正常代谢活动,内环境应为细胞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温度、物质浓度、酸碱度) ⑥人体怎样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的?pH的调节结合实际应用反馈1.引导学生解释与说明: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见课前投影在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宜评价,从中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2)使学生明确:人体内的水是平衡的。2.引导学生讨论:(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人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2)总结出人体内水的来源与去路。3.提供信息资料:(见书中表1-1)分析、讨论,表达见解:(1)人体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2)机体内的水保持动态平衡。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4.进一步提出问题:(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回忆旧知识,带疑阅读课丈,分析教材中的图1-1和1-2,得出结论:(1)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2)钠盐和钾盐均来自食物,它们有多条排出途径。(1)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2)引导学生总结出:人体内钠盐和钾盐的来源与去路。二、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引导学生回忆:(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3)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回忆旧知识,独立思考,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3)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1)培养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概念、原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2.进一步诱导: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1)感受器是什么?(2)神经中枢在哪?(3)效应器是什么?通过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分析自身的生理情况,学生能明确:感受器应位于人体内部,神经中枢一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对效应器会误认为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需要教师进一步点拨更正。(1)通过引导促成学生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思维的有序发展:(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进一步提出问题并点拨:(1)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的刺激是什么?(2)效应器如何发挥效应?结合自身生理和生活实际,阅读、讨论,发表见解:(1)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2)效应器通过释放激素发挥效应。(1)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身的生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2)使学生明确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是什么。4.进一步引导探究:效应器释放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阅读教材,形成感性认识。(1)培养通过阅读获取新知的能力:(2)总结出相关知识。5.承上启下,课件展示:(1)尿的形成过程;(2)水平衡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观察、回忆、思考、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形象直观,突破难点,强化重点;(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6.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某人进食钠盐过多,结果尿中钠盐也随之增多?思考、分析、讨论,发表见解:钠盐多吃多排。引导学生联想:体内无机盐的平衡也要靠生命活动的调节。7.课件展示:无机盐平衡的激素调节。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调节无机盐平衡的激素是醛固酮。(1)形象直观,突破难点,突出重点;(2)引导学生总结无机盐平衡激素调节的全过程。8.进一步引导探究:无机盐平衡的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回忆旧知识,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9.引导总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析、讨论,用专业术语归纳总结。(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促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深刻理解。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1.提供信息资料:(1)血钠升高或降低,会导致血压异常;(2)血钾降低,将引起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3)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分析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归纳。(1)培养分析、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2)深化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对水和无机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将前后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类比分析。(1)渗透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结合实际应用反馈1.引导学生解释与说明: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见课前投影在屏幕上的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宜评价,从中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2.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健康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点提示??? 1.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内容教科书提供了5幅图、1个小资料、1个表和4个旁栏思考题,这些内容形象、直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信息,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作适当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