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实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概括总结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探究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学生自学、讨论等手段,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此部分知识。【课时设计】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口腔的消化”的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 2.学生准备:一小块馒头;食物在口腔消化的相关的知识。 【教学过程】【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首先,请同学们品尝事先准备好的馒头,仔细咀嚼一下,说说自己的体会。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有关? 作出假设:由同学们拓展思维,作出不同的假设。 制订计划: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21教育网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21cnjy.com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⑴⑵⑶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A B C 将A馒头碎屑放入⑴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B馒头碎屑放入⑵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进行充分搅拌。 将C馒头放入⑶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21·cn·jy·com4.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思考:(1)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2)取唾液前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3)为什么馒头咀嚼时会感觉有些甜味?学生回答:(1)模拟人体口腔温度,酶在37℃时作用效果最好。(2)清除口腔内的杂物,以免影响实验效果。(3)馒头中的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有甜味。实验现象:1号试管不变色;2号试管变蓝色;3号试管部分变蓝色。 观察所做实验并得出结论:淀粉遇碘变蓝色。(1)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淀粉被分解(2)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淀粉没被分解(3)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淀粉被部分分解分析讨论:(1)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食物,均不改变淀粉的分子结构。唾液能使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联系:均可促进淀粉的分解。(2)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唾液淀粉酶)【板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有哪些变化?作出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成麦芽糖。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实施计划:小组讨论表达及交流:(1)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淀粉被分解(2)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淀粉没被分解(3)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淀粉被部分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食物在口腔中变化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足之处: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