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课 题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人体眼球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等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视觉卫生习惯,并学会关爱他人。眼球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配以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并结合眼球模型自学,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强化对眼球基本结构的认识。对于人体视觉的形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晰的观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教材分析“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是苏科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16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逐渐扩充知识面,同时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这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它不但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还培养学生卫生用眼的习惯和关爱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与视觉形成的关系。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难点:了解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眼球模型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一、情景创设 视频展示设疑: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引入课题: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观看视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引导探究1、眼球的结构及功能师:我们从外界感知的信息有80%来自视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来了解眼的结构。图片展示“眼的结构”,提问:眼的结构组成?归纳: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示眼球结构模型,指导学生自学(注意:观察的顺序是从外到内,由前向后)提问眼球各部分名称及功能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完成填图,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归纳眼球的结构。(板书)?? 提问:为什么会有黑眼睛和蓝眼睛?要求学生对视虹膜,看是什么颜色,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指出虹膜含色素,色素深浅影响虹膜颜色。介绍常见的眼病:沙眼和“红眼病”2、视觉的形成师:我们了解了人的眼球结构,那么人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家猜想一下,眼球是怎样成像的呢?(课件展示)请学生描述成像的过程。提问:物体在眼球上成像,人的视觉就形成了吗?就能看到眼前的物体了吗?问题展示: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播放视觉形成过程课件)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眼球完整、视神经没断、大脑完整3、近视及远视的成因:(演示课件)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4、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演示多媒体课件)近视——佩戴凹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佩戴凸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5、近视的预防:引导戴眼镜的学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意义。出示课件:“三要”“四不看”指导学生要认真完成每次眼保健操,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观察图片,归纳眼的结构。学生自学,然后利用眼球模型从外到内说出眼球各个结构名称并说明其功能,不足之处由老师补充说明。?阅读小资料:黑眼睛和蓝眼睛了解致病原因、症状及预防带着问题观看课件,尝试描述成像过程。分组讨论发表意见。学生观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讨论得出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探究近视及远视形成原因。观看课件戴眼镜的学生谈谈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三、拓展延伸总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拥有健康的眼睛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愿同学们倍加爱护自己的眼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七彩斑澜的世界是多么幸福呀!然而有一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看不见这美丽的世界,他们就是盲人,全世界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们,反而成立了国际盲人节,是每年的10月15日。作为健康人,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用你的爱心去告诉大家吧! 情感教育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眼与视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请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汇报、其它同学予以补充完善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知道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物理学知识和书中图文并茂的优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足之处, 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机会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太少了。因为课时的限制,散光、白内障、青光眼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带领大家讨论。如果能够让有这些知识的同学谈论一下,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经验,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作用。另外,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还很值得推敲。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学生生活环境结合不紧密。 第二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 教学课题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目的1.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2.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结构。重点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探究听觉的形成。教学方法探究法 讲授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2/2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生答:物体的振动产生??生答:声波??生答:不能??生答:耳???通过复习引入,形成对原有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对知识的整合精神,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堂的学习。2、讲述:那么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讲述:耳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有能收听声音的构造。要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构造。 使用多媒体展示耳的构造图。观察: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小结::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半规管等构成,耳蜗与连着大脑的位听神经相连。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指导学生认识耳各部分的功能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 ”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相应地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提问: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学生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完成对课本的填写。????????]??讨论:耳廓有什么作用????????讨论:你认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原因。???学生汇报结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设计情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总结,然后进行汇报,形成对耳朵结构的初步认识。?????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小结,归纳,加深学生的印象。??????????????????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讲述:刚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内耳还有前庭和半规管,那么它们又是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与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小结: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常常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学生回答。?从晕船和晕车的实际事例中说起,让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位觉感受器的知识。提问:为什么人要用两只耳朵听呢?提出你的假设,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得出你的实验结论。下节课进行交流。小结:学习了有关耳和听觉的知识,你来谈谈听力的形成过程???????学生复述。?????及时的复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后练习。教学后记通过模型或挂图,结合流程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doc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