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触觉、听觉、视觉。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探索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二)学习新课一、眼的结构(一)认识眼的附属结构图片展示眼的附属结构,教师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二)眼球的结构(多媒体演示)思考:1.眼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它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2.外界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要经过哪些结构?教师分别介绍各结构的特征和功能,重点演示讲解瞳孔、晶状体的作用。瞳孔: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能随着光线的强弱调整大小。当光线变强时,瞳孔缩小;反之,当光线变弱时,瞳孔扩大。(动画演示)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多媒体演示晶状体的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外膜 角膜 (无色透明,光线易通过)、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 中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内膜:视网膜(含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眼球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 玻璃体教师:了解了眼的基本结构,那么在平时我们应该如何注意用眼卫生呢?学生:沙眼和急性结膜炎(不要用手揉眼,不要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三)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指导学生完成双凸透镜成像实验。思考:1.蜡烛和凸透镜的变化2.白纸版上出现的物像的特点想一想:白纸板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眼球的什么结构?【小结】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三)近视和远视1、近视(1)多媒体演示近视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讨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的区别教师讲述:当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2)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3)如何预防近视的产生?学生阅读课本P46页的内容,并做小结.2、远视(1)多媒体演示远视形成的过程教师讲述:当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弹性变小,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三)课堂小结1. 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巩膜(白眼球)眼球壁 中膜:虹膜(黑眼球)、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区别眼球前后径晶状体凸度物像在视网膜上的位置矫 正 近 视前后径过长过大落在视网膜前凹透镜 远 视前后径过小过小落在视网膜后凸透镜3.视觉的形成: 折光系统 刺激产生 沿视神经传导物体反射的光线 成像于视网膜 神经冲动 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大脑皮层)五、板书设计眼与视觉的形成一、眼的结构1、眼的附属结构2、眼球的结构二、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三、近视和远视1、近视(1)近视形成的过程(2)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3)如何预防近视的产生2、远视(1)远视形成的过程(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节《同步练习》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眼为代表入手,重点介绍了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为了使学生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师运用了Flash课件,演示出眼球从外到内各个层次的结构名称,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能。并及时归纳、板书,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有关视觉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通过观察双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及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帮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过程。这也为后面的探究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打下基础。因此,探究后面的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时,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教师适时赋予情感教育,知道学生如何有效的防止近视的发生。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结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探究听觉的形成。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收集声音的本领是不可小看的。说的形象点,我们的两只耳朵很像是架在脑袋上的“收音机”,用它可以接收到各种声音信息。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是“听”来的呢?举例:1 闹钟叫你起床2 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咔咔地拆桥声3 老师讲课;4 体育课上的口令声、紧急疏散的哨声、上下课的铃声5 美妙的音乐;上课时来自于其他同学的很难排除的干扰声(二)学习新课其实,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的,所以很重要。那么,感知一定的声波信息,引起听觉的器官是耳。耳有哪些结构使它具有“听”的功能呢?请大家把书翻到94页,结合耳的结构模式图,阅读第一段文字,总结一下耳的结构并找到描述耳的各部分结构的语句。一、耳的结构和功能:展示:耳的结构示意图。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咽鼓管:外界空气由此进入鼓室鼓室:有与外界压力相等的气体半规管和前庭:有位觉感受器耳蜗:形状像蜗牛壳。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通向耳蜗的长长的耳道的结构可以将外界细微的声音放大。二、听觉形成的过程: 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回想一下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透过角膜,通过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通过听神经把信息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听觉形成的过程与此相类似。归纳:耳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接收信息,并沿着与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大家看,听觉的形成需要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协调配合,如果某一结构发生异常或病变,就会影响听力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导致失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聋。三、听觉的损失 1、比较:大家想一想,如果青年、成年、老年这三个年龄段的人在听觉功能上相比较的话会有差异吗?(有。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听力可能比较差。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这是听觉退化的特点。)2、 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一谈耳的哪些结构出现病变可能会影响到听力?(1)外耳道发生病变,比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等疾病,影响声波的传导。(2)鼓膜损伤或破裂。 那么哪些情况可以导致鼓膜破裂呢?例如:①掏耳朵时,乐极生悲不慎伤到。②鼓膜内外大气压力的剧烈变化。比如狠狠地打耳光;新年放鞭炮;感冒时搭飞机会导致鼓膜破裂。③中耳炎,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中耳炎时,中耳的黄色流脓会侵蚀鼓膜。鼓膜破裂的越严重,听力受损就越严重,但仍不至于完全耳聋。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得到恢复。(3)听小骨损伤不能传导和放大声波。(4)耳蜗损伤,不能感受到声波信息。(5)听觉神经损伤,不能传导声波信息。(6)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不能产生听觉。一般来说,由于外耳或中耳发生病变,比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发生病变,使到达内耳的声波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通常表现为不完全失聪,还能听到点声音。而由于内耳的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力,称为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通常表现为完全失聪。3、假设有四个人和你们一起在听。但是他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推测贝多芬的完全失聪可能是耳的哪一结构发生病变引起的?第一个人只隐约听清了人物和事件;第二个人只隐约听清了问题;第三个人什么都没听见;第四个人什么都听见了。那么这四个人中,属于传导性耳聋的是?属于神经性耳聋的是?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耳聋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同前三个人相比,第四个人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而懂得珍惜幸福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幸福。那么怎么让这种幸福感维持得长久一点呢?那就是预防保健,才可延缓听力衰老。四 、听觉的保护:当我们遇到如下情况时该怎么做呢?大家可以任选一个或几个话题进行讨论。1、 遇噪音时:张口不捂耳,闭口捂耳。2、 游泳时:耳朵进水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致病细菌有可能穿破颅骨及硬脑膜,形成脑膜炎或脑脓肿。为了避免这些疾病,就要学会正确处理耳朵进水的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①单足跳跃法;②活动外耳道法;③外耳道清理法(细棉签)。3、 听耳机时:避免时间过长引起听觉疲劳。4、 吃药时: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5、 耳伤时: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应及时治疗。6、 掏耳时:避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三)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一、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收集传导声波)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产生震动)、听小骨、鼓室耳: 半规管前庭 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 咽鼓管: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差二、听觉的形成: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节《同步练习》七、教学反思通过模型或挂图,结合流程 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doc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