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课时:第1课时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尝试列表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异同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4.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5.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学科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活动一:鱼类展示学生准备的鲫鱼,并提出问题1.看一看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色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2.看一看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形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3.看一看鲫鱼的 体表有什么结构?把鲫鱼握在手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种结构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4.观察一下鲫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什么,猜测一下它的作用。(提示:去掉侧线可除鱼腥)5.观察鱼的鳍,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成对存在的有哪几种,成单存在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6.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根据鱼鳃的颜色判断死去的鱼是否新鲜)师生共同总结:1.鱼的身体呈梭形,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2.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可以减少水的阻力。3.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4.鱼的运动器官---鳍。5.鱼的呼吸器官---鳃。活动二:两栖类过渡:大家知道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它和它妈妈长的像吗? 自学探究:1.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具有什么特点?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是什么?3.比较蝌蚪和青蛙的运动方式。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师生共同总结:1.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2.体 色:保护色3.皮 肤:裸露;能够分泌粘液4.运动器官:具有强壮的四肢5.呼吸: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观察课本p82页图2.2-15图2.2-16思考讨论: 1.青蛙和鳄鱼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青蛙必须在水中产卵,幼体在水中完成发育,成体既可以在水中又可以在陆地上。鳄鱼在陆地上产卵,幼体在陆地上完成发育;成体即可以生活在陆地上又可以生活在水中。2.尝试描述青蛙和鳄鱼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青蛙有四肢,能在陆地上爬行、跳跃,趾间有蹼和光滑的皮肤又能使其适于在水中游泳,皮肤有保护色便于隐蔽。鳄鱼的四肢更强健有力,且指(趾)端有爪,适于快速爬行运动,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能防止水分蒸发,皮肤干燥,适于陆地生活。过渡:鳄鱼的形态结构与青蛙不相同,鳄鱼还属于两栖动物吗?不属于两栖类那么属于哪一类呢?师生共同总结: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哪些?1.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壳,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2.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3.以爬行方式运动,4.卵生,并且卵有坚韧的卵壳,真正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三)课堂总结:过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现在大家来对比一下它们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1.体色:都有保护色2.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大部分都有冬眠的习性3.繁殖方式:都为卵生4.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不同点:生活环境体表呼吸运动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被覆鳞片鳃鳍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皮肤裸露且湿润幼体用鳃成体用肺皮肤辅助呼吸幼体游泳成体强壮的四肢爬行类陆地,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肺四肢爬行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从鱼类、两栖类到爬行类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每一类群学完之后加上同类的其他动物的介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增加了热爱动物与生物学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总之,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性,营造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生物奥秘。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教学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忆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蜥蜴、蛇等,它们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又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板书: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呢?教师明确: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 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2分钟鱼类【导入】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 ‘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你知道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鲫鱼有哪些特点适应水中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鲫鱼,进一步认识鱼的特征。一 、分组实验:《观察鲫鱼》【温馨提示】观察时结合课本 80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体表。 (1)体色 :观察鲫鱼的体色,比较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讨论:将深灰色的鲫鱼放到黄泥水的池塘里,它的体色会改变吗?(2)体形:观察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讨论: 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3)体表 : a、观察鳞片的分布,想一想,鳞片有什么作用?鳞片上的侧线有什么作用?b、用手摸摸鲫鱼的体表,细心体会一下,感觉如何?想一想,这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2.观察鲫鱼的鳍:(1)对照课本80页,认识鱼的各种鳍。成对存在的(偶鳍)有哪些? 成单存在的(奇鳍)有哪些?(2)用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3.观察鲫鱼的鳃: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规律,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同时张开或闭合?(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点拨】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4.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13,思考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作用是什么?二、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内容观察结论与水中生活的关系体形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体色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不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人发现体表鳞片上呈瓦状排列,有粘液起保护作用,减少运动时的阻力侧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感知水流方向和测定方向的作用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运动器官鳃红色,呈弓形呼吸器官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三、鱼的种类 多媒体展示:常见的鱼类图片。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鱼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它们有那些共同的特征适应水中生活呢? 学生看故事并回答问题。学生依据观察顺序,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并作出回答: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是保护色。 身体侧扁、梭形,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鳞片坚韧,有保护作用;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体表粘滑,可减少游泳阻力。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结果:胸鳍、腹鳍可保持鱼体平衡;背鳍能保持竖直方向平衡;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与鱼的呼吸有关。 由许多块脊椎骨构成的。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学生比较归纳, 并认真填写 表格。学生列举出常见的鱼类。讨论归纳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1.终身生活中水中;2.身体呈梭形;3.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4.用鳃呼吸;5.用鳍游泳。 从趣味小故事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 兴趣。? 通过观察活体鲫鱼,逐步认识鲫鱼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了解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表格形式对知识归纳鱼类的主要特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总结能力,巩固新知识。 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动物,通过观察,学会归纳,提高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0分钟【过渡】鱼类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和内部结构决定了它们必须生活在水中,地球上还有一类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类脊椎动物。两栖类两栖类是由古代鱼类进化而来的,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其实,它们与鱼类一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青蛙就是常见的两栖动物。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问题:1、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各是什么?3、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有何感觉?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如果我们在青蛙的体表涂上一层油脂,结果会怎样?4、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5、 除了青蛙,你还知道哪些两栖类动物 ?(先让学生列举,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两栖动物图片)6、你能说出什么叫两栖动物吗?【教师点拨】:两栖动物能不能生活在干旱地方?为什么?1.它的生殖离不开水2.它的肺不发达,还要靠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以分泌粘液,既能保持体表湿润,又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渗透给体内,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过渡】视频展示:蛇、龟、壁虎、蜥蜴、扬子鳄等几种爬行动物的图片。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爬行类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只不过后来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思考下列问题:(1)图片中的动物与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2)爬行动物的皮肤与青蛙相比有何不同?(3)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什么?(4)你知道爬行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5)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有利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师生共同总结】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是: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生殖都是体内受精,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学生互相表达交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 水中和陆地上。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皮肤湿润裸露;能分泌粘液。结果青蛙会缺氧。害虫。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学生列举:两栖类动物还有蟾蜍、蝾螈、大鲵等。 凡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陆地上。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各种爬行动物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观察爬行动物图片,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设置,不断提高学生对爬行动物的认识。培养分析能力。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一、比较归纳让学生填表比较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方面的异同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幼体成体生活环境水中水中水中、陆地陆地呼吸器官鳃鳃肺、皮肤肺运动器官鳍尾四肢四肢体表特征鳞片粘液裸露、湿润干燥、鳞片或甲共同特征体内都有一条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很难见到青蛙、蛇等动物?它们为什么要冬眠?【教师点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如青蛙、蛇等动物需要冬眠。二、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认真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学以致用,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5分钟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A、尾鳍摆动 B、腹鳍和胸鳍摆动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 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 )A、皮肤 B、肺 C、皮肤和肺 D、皮肤或肺3、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脊柱 B、是否用肺呼吸C、是否为陆生动物D、是否能用皮肤辅助呼吸二、识图填空1.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位的名称:(1) (2) (3) (4) (5) (6) (7) (8) (9) (10) 2.剪去图10和9,鱼体会发生的现象是___ 。3.6是鱼的 器官,主要作用是 ____ 。三、思考回答 1、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是鱼吗?为什么?2、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由海马爸爸孵化,小海马在育儿袋内长大。海马是鱼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全班再交流完成。学生识图填写。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同时培养学生的 独立完成能力。 通过填图,巩固知识。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 鱼类 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 两栖类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 爬行类 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让学生亲自观察、充分讨论、比较,自己归纳总结鲫鱼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出鲫鱼的主要特征。配合图片学习。如常见的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多媒体图片。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课堂中充分发扬民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课堂效果较好,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都能学会。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课时:第2课时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六、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变温动物?接下来学习恒温动物。(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活动一:鸟类 合作探究: 讨论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1.家鸽的体形是怎样的?2.家鸽翼羽和尾羽的排列各有何特点?3.家鸽的骨骼、肌肉各有什么特点?4.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老师点拨:1.家鸽的体形式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候的空气阻力。家鸽的翼羽、尾羽排列需要老师点拨2.翼羽、尾羽生有若干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状排列成扇形。扇形适于扇动空气。过渡语:家鸽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又有哪些适于飞翔生活呢?课件展示家鸽的呼吸结构模式图:认识一下鸟的呼吸器官;阅读教材P85,讨论肺和气囊的功能。教师总结讲解: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别,表现在鸟类的体内有非常发达的气囊,气囊与肺相通。气囊的存在,使鸟产生了特殊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释疑解难: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囊吗?点拨: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不是气囊。气囊起到了辅助呼吸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具体讲解双重呼吸的过程:当家鸽飞行时,两翼上下扇动,这样就促使气囊扩张和收缩。当两翼举起时,气囊扩张,外界的空气就进入肺里,其中大量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也有一部分气体进入气囊。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又经过肺而最后排出体外。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进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拓展气囊的其他功能:辅助呼吸散发体内过多热量减小身体比重减少内脏之间的摩擦课件展示家鸽的消化器官,阅读教材P85,讨论这些结构的功能。提出问题:1.家鸽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结构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嗉囊:暂时储存和软化食物肌胃:充分研磨和初步消化食物腺胃:分泌消化液小肠: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直肠:极短,随时排出粪便课件展示几种鸟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鼓励学生总结出特征如下:1.有角质的会喙2.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3.有的骨中空,有的愈合4.直肠短,能减轻体重5.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活动二:哺乳类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87—88页,思考下面问题,主要的内容在书上标记出来,完成后展示出自学的成果。1.家兔的体毛具有什么作用?2.胎生、哺乳对家兔的繁殖有什么意义?3.家兔的门齿、臼齿各有什么 ?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4.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家兔的陆生生活有什么意义参照图2.2—24师生共同总结: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牙齿分化,食性复杂;大脑发达;体内有膈,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教师总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恒温动物。(三)课堂总结: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学完各种动物,你们认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有什么区别?生活环境体表呼吸运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四)课外拓展假如你是鸟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候鸟不挨冻、不挨饿、不遭捕杀?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每一类群学完之后加上同类的其他动物的介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增加了热爱动物与生物学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总之,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性,营造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生物奥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1(新版)济南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