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通过将肺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对策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两大部分?2、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展示目标明确目标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创设情境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位置和功能?2、呼吸运动胸廓和呼吸肌及气压的变化 安排学生完成想一想议一议小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其功能。出示胸腔结构图说明胸腔的结构是由肋间肌和肋骨及膈肌组成的。为下一学习任务做准备。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感受肋骨及胸廓的变化,教师讲授变化的原因。演示模型,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消除学生的前错误概念即膈肌收缩方向向下而不是向上;教师以针管吸水的实验讲解呼吸运动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加深学生对气压变化的理解。教师总结:胸廓扩张导致肺扩张,则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就会被吸入肺内。澄清学生的错误概念。学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氧气的含量减少了。认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及课件小组合作说出肺的位置和功能体会呼吸过程包括哪两个动作。并体会每分钟的呼吸频率。小组同学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和呼气,感受肋骨及胸廓的变化。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并通过老师所举事例进一步理解呼吸运动引起的气压变化。呼吸运动时膈、气压的变化,学生理解很困难,可借助课件及模型进行演示和讲授,便于进一步理解。教师解释气体流动的原因是压力差。一定条件下,气体的容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板书设计】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收缩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吸气 膈肌收缩 变大 增大 减小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 呼气 膈肌舒张 变小 减小 增大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课堂小结]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案2.doc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