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点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对来说知识系统比较独立,在历年高考中也少有涉及。此部分高考试题较注重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须将零乱的知识点建构成知识网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通过精选试题、适度训练,从文字、图解中获取信息的能量和探究的能力,提高解题中语言的简洁性和严谨性;对比法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区别;总结基因频率计算规律;利用实例,分析新物种的产生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考点精讲【要点梳理】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观点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2)贡献: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不足: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本概念a.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b.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②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2)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决定因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②隔离a.两种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③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学-科=网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②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方法突破】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种群内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2)基因位置法①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种群个体数×2×100%。②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100%。(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若已知AA、Aa、aa的频率,求A(a)的基因频率,则A%=AA%+1/2×Aa%;a%=aa%+1/2×Aa%。(4)运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①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②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2.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3.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点精练1.(浙江省2019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卷)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答案】A【解析】人、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是不同的物种,但都是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他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2.(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答案】D3.(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答案】D【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B错误;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4.(甘肃省庆阳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某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安第斯山区有一种长舌蝠,其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可以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花矩变长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C.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D.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兰花与蛾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B错误;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摄食花蜜,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C正确;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学-科网5.(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某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盲鱼在洞穴中长期不用眼睛的结果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相适应的进化结果[来源:学&科&网Z&X&X&K]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B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黑暗环境相适应的进化结果,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6.(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生物试题)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④变异是定向的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0项 B.1项 C.2项 D.3项【答案】B【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④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⑤正确。故选:B。7.(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生物试题)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生物的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因此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A错误;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若表现型相同,则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正确;亲子代间基因型频率不变则基因频率一定不变,而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8.(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9月份调研检测生物试题)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B.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D.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单纯的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因此也不会导致生物进化,A正确;一般情况下,花药内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某一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但是整个种群的基因突变频率并不低,且基因突变能形成新基因,因此其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正确。9.(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答案】D【解析】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若两个动物能自由交配且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若后代不育,则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D错误。10.(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异地保护,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C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11.(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A12.(浙江省2019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卷)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D【解析】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1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人数781487030A.85% B.30% C.20% D.15%【答案】C[来源:]【解析】根据题意和表中数据可知,这200人中男女总人数均等,因此该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14×1+8×2+30×1)/(100×2+100×1)×100%=20%,所以C正确,A、B、D错误。14.(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1月月考生物试题)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40% B.50%和62.5%C.50%和80% D.62.5%和50%【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的基因型频率是:TT=20%,Tt=60%,tt=20%,T的基因频率为:T=20%+1/2×60%=50%;感染锈病之后基因型tt个体全部死亡,该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是:TT=20%÷(20%+60%)×100%=25%,Tt=60%÷(20%+60%)×100%=75%,因此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是;T=25%+1/2×75%=62.5%。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15.(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研究发现,菜粉蝶幼虫细胞中NADH脱氢酶(一种催化[H]与氧反应的酶)对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皮部中的鱼藤酮十分敏感。生产上常利用鱼藤酮来防治害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鱼藤酮主要抑制菜粉蝶幼虫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NADH脱氢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中C.鱼藤酮也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D.长期使用鱼藤酮将导致菜粉蝶基因突变而使其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答案】A【解析】[H]与氧反应即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鱼藤酮防治害虫应是抑制菜粉蝶幼虫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所以NADH脱氢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上,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菜粉蝶幼虫对鱼藤酮敏感,不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C错误;鱼藤酮不诱导基因突变,而是通过选择作用使其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D错误。16.(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现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6%,若将该种群中aa的个体全部淘汰,剩余的个体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49 B.2/49 C.4/49 D.8/49【答案】C【解析】aa个体所占比例为16%,a的频率=40%,A的频率=60%,AA的频率=36%,Aa的频率=1-16%-36%=48%,如将aa个体淘汰,则该淘汰后种群中AA:Aa=3:4,此时,a的频率=4/7×2=2/7,则下一代中aa个体所占比例=2/7×2/7=4/49,故C项正确。1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B.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C.药物的注射不会改变该地区野兔的基因库D.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注射药物后一年,大量个体死亡,说明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多于有耐药性个体数,A错误;野兔种群中本来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出来抗药性个体,所以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给野兔注射药物属于人工选择,会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故野兔的基因库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D正确。18.(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不会产生黄色子代B.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l∶1C.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D.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答案】A【解析】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会产生黄色子代,但黄色子代在幼苗阶段会死亡,A项错误;浅绿色植株Aa与深绿色植株AA杂交,其成熟后代有两种基因型AA和Aa,所以有两种表现型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l∶1,B项正确;浅绿色植株Aa自花传粉,黄色子代在幼苗阶段会死亡,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C项正确;由于黄色个体aa在幼苗阶段会死亡,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D项正确。19.(广东省肇庆市肇庆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目前在园林中广泛栽培的杂种香水月季的育种程序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育杂种香水月季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中国月季、法国蔷薇、香水玫瑰属于同一物种C.来源不同的多个亲本逐个杂交可增加遗传多样性D.杂种香水月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香水玫瑰【答案】D【解析】培育杂种香水月季的方式是杂交育种,其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由于中国月季、法国蔷薇、香水玫瑰等杂交后代可育,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正确;来源不同的多个亲本逐个杂交可增加遗传多样性,使多种优良性状结合到一起,C正确;杂种香水月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香水月季和杂种长春月季,有部分来自香水玫瑰,D错误。20.(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B.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答案】D【解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A错误;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D正确。21.(山东日照市2019届高三校际联考考试生物试题)金鱼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鱼类,具有重要观赏价值,性状多种多样,如眼型有正常眼、龙眼等,尾鳍有单尾鳍、多尾鳍等,体色有灰色、紫色等。请回答:(1)实验证明,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二者属于同一物种。市场上出售的金鱼,一个个体上常表现多种人们喜爱的变异性状,这是通过让具有单一变异性状的金鱼杂交并长期选择获得的,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2)金鱼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紫色)和a(灰色)控制,其中基因A是纯合致死基因。选择紫色金鱼为亲本杂交,得到的F1随机交配,F2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若在此过程中逐代淘汰灰色个体,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____。(3)经检测,珍贵金鱼品种——“蓝剑”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从生殖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蓝剑”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殖隔离 基因重组 (2)1/4 不变 (3)父本在 M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移向同一极 【解析】(1)生殖隔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属于同一物种。让具有单一变异性状的金鱼杂交,通过有性生殖并长期人工选择为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2)根据题文“金鱼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紫色)和a(灰色)控制,其中基因A是纯合致死基因”,则选择为亲本进行杂交的紫色金鱼基因型为Aa,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则F1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及比例为A:a=1:2,得到F2中AA(致死)为1/9,Aa为4/9,aa为4/9,则F2中Aa:aa=1:1,A的基因频率,1/2×1/2=1/4;在此过程中逐代淘汰灰色个体(aa),亲本进行杂交的紫色金鱼基因型为Aa,又因为AA致死,种群内只有Aa存活,故A的基因频率一直都是1/2。学-科网(3)经检测,珍贵金鱼品种——“蓝剑”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该个体多一条Y染色体,只能是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从生殖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蓝剑”产生的原因是父本在形成精子过程中发生异常,具体为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一个精子中同时含有两条Y染色体。22.(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_________的多样性。(2)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_、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3)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曲线a变为曲线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_。【答案】(1)基因库 基因 (2)自然选择 (3)不定向性 d [来源:]2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来源:]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②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③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答案】(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基因库 0.7 80 【解析】(1) 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即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说明地雀C与地雀A、B并非为同一物种。因此,地雀A和B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地雀A、B与C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主要是指海洋环境的变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0.7。(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24.(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___地区B;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表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地区项 目浅色蛾黑色蛾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2)非工业污染区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娥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可作出的实验假设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2)①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实验中可以改变的量是环境,因此应选择工业污染区A 和 非工业污染区地区B。(4)根据表1内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A区内,浅色蛾的回收率是52÷400=13%,黑色蛾的回收率是150÷500=30%;在非工业污染区B区内,浅色蛾的回收率是60÷500=12%,黑色蛾的回收率是30÷600=5%,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5)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可能原因是: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所以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25.(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VaVb2000VaVa50120VbVc100200VcVc15050VaVc10080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A.迁入迁出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的结果。如图所示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3)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4)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答案】(1)D (2)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33% (4)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