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三、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案一:1.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2.播放录像:青蛙的发育过程或观看实物标本,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2)蛙的鸣叫、雌雄抱对等繁殖行动对种群繁衍的意义。(3)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的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4)比较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5)分析蝌蚪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6)两栖动物为什么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7)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了解其他两栖动物。3.实验设计:某同学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了一些蛙卵,放在鱼缸中培养,他应当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4.资料分析:通过分析资料,分小组讨论:(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5.学生展示调查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的影响。教学方案二:提出问题:晓明同学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了一些蛙卵,放在鱼缸中培养。想一想,他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