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二、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1、刺激为什么会引起生物电的产生呢?2、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3、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电位变化?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1、什么叫突触小体?2、什么叫突触?3、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6、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8、神经递质一定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11、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12、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三)总结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四)作业布置教材P22练习—1,二。(五)板书设计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概念 非条件反射 类型 条件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结构基础——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2、兴奋的概念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2、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原因第2课时复习提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递的?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提问: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利用教材P20插图,进行归纳和完善。五、人脑的高级功能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说。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思考与讨论]教材P21,学生回答之。学生阅读教材P21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学习?2、什么是记忆?3、什么是短期记忆?4、什么是长期记忆?5、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三)总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四)作业布置教材P22练习—2(五)板书设计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1、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小脑 脊髓2、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实例——人的排尿反射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1、语言功能(人脑特有) 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2、学习功能 瞬时记忆 短期记忆3、记忆功能 长期记忆 永久记忆/4、思维功能2.2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在?“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前面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后面紧接着安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为后面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第2课时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在?“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前面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后面紧接着安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为后面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二、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⑴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⑵血糖平衡的调节。[解决方法]⑴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⑵通过建立糖调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解决方法] 通过模型引导学生建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图片,模型建构器材。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2、学生分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3、学生阅读教材。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提供“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⑴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⑵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⑶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⑷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投影示血糖浓度变化的坐标曲线图),这是为什么?提出问题:机体通过调节和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从而维持了血糖的平衡。机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呢?概述:研究表明,血糖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定,都与激素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提供材料(可用投影)和提出问题: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法国学者沃泰默做了这样一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⑴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⑵沃泰默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你同意他的解释吗?⑶英国的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后则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沃泰默所做实验的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腺的分泌。你赞同这一观点吗?⑷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设计实验?⑸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排除盐酸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那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排除?(此为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描述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感慨。⑹上述促胰液素的发现,能给你以什么样的启迪?简要归纳并提出问题: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几种激素吗?这些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器官分泌的?有什么功能?投影教材中图2-8,要求学生归纳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提出讨论题: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先讨论一下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对其产量是怎么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归纳: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需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要求车间加强对该产品的生产;反之,就要压缩产品的生产量,使市场上该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保持一定的平衡。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人体通过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一种反馈调节。(三)总结激素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四)作业布置准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材料。(五)板书设计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的发现⑴囿于定论的沃泰默⑵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⑶巴甫洛夫的感慨二、激素调节⑴激素的概念⑵激素调节的概念⑶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肾上腺→肾上腺素等 卵巢→雌性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等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等 胸腺→胸腺激素等 胰腺→胰岛分泌胰岛素等3、反馈调节第2课时人体中的激素是如何进行反馈调节的呢?我们来分析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血糖平衡的调节。⑴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⑵胰岛素对血糖含量有什么影响?讲述:除了胰岛素外,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投影胰岛,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让学生猜测一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作简要归纳。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是如何调节血溏的平衡的呢?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请一组同学示范活动方法。要求学生分组活动,并根据活动讨论“分析与结论”中的思考题。要求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并分析:⑴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饭后胰岛又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产生的胰岛素过多时,又会怎么样呢?⑶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为糖尿病病人设计的人工胰岛,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你觉得这种人工胰岛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分级调节的异同。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总结归纳。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00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⑴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⑵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⑶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⑷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三)总结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激素调节的特点。(四)作业布置教材P29练习。(五)板书设计二、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⑴血糖的来源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氧化分解⑵血糖的去向 合成肝糖原、肌糖元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区别名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器官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作用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肝脏生理作用①促进糖原的合成②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①促使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作用方向及结果①增加血糖去路②减少血糖来源增加血糖来源降低血糖升高血糖⑷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⑸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本节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的比较。先用输氧的实例引入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的调节作用,完善体液调节的概念。再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着重引导学生回顾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其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是个教学难点。“人的体温调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论的教学策略,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水盐调节”的教学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由他们自己来分析调节机制,最后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的“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对学生进行与禁毒有关的宣传教育。二、教学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4、认同毒品危害健康,远离毒品。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解决方法] 通过体温调节的实例分析,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分析。[解决方法] ⑴设置相关问题讲解。⑵运用课件呈现图解归纳调节机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相关问题。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是什么?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则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什么区别呢?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归纳: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以外,还有CO2和H+等,它们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吸入CO2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气的CO2含量升高,动脉血中的CO2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CO2的清除,使肺泡气和动脉血中的CO2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多媒体呈现教材P32体温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⑴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⑵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⑶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⑷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⑸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⑹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⑺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教师归纳: /多媒体呈现教材P32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人体内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2、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机体是如何调节的?当人饮水过多或丢失盐过多时,机体又是如何调节的呢?3、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4、无机盐的平衡又是怎样维持的呢?5、为什么夏天尿量少,而冬天尿量多?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6、为什么输液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7、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在哪里?感受器是什么?效应器是什么?教师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三)总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和关系,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四)作业布置教材P33练习(五)板书设计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概念1、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CO2、H+等因子也参与体液调节2、二者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 ⑴体温的概念⑵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⑶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⑷体温的来源⑸产热、散热结构⑹体温调节的感受器、效应器⑺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⑻体温调节的过程/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⑴水的来源和去路⑵水的平衡调节/⑶无机盐的调节/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意义第4节 免疫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联系前面三节有关稳态维持的内容,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出发,突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是个体水平上稳态维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节课突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利用合理的问题设置主动地探究其科学原理,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且,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⑵讲解第三道防线。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解决方法]⑴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抗体,故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设置相关问题,结合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⑵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六、学生活动1、交流和讨论各自收集的资料。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⑴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⑵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⑶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⑷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⑸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再深入讨论:⑴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⑵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⑶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⑷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免疫系统的组成/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与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有关。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教师总结之: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呈现教材P37体液免疫示意图,设问: 1、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2、有几种细胞参与这个过程? 3、最后抗原是怎样被消灭的? 4、特异性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呈现教材P37细胞免疫示意图讲解,然后归纳:/教师归纳一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再归纳一下有关免疫细胞: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三)总结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四)作业布置 教材P40练习一1、⑴⑵,2(五)板书设计第4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3、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5、有关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第2课时导入:上节课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称为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给病人注射青霉素一定要皮试,有的人对花粉有严重的反应,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呈现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设问:1、什么叫过敏反应?2、过敏反应有哪些特点?3、如何防治?4、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有何区别?比较项目性质分布反应时机反应结果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球蛋白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球蛋白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在艾滋病患者中,许多是由于缺少免疫力而死于病菌感染,也有不少是死于癌症。这是为什么?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我们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时刻监视着突变了的“自己”成分,并将它们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四、免疫学的应用教师举例讲解疫苗的应用,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三)总结过敏反应机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作业布置教材P40练习一1、(3)3、4,二(五)板书设计6、自身免疫病7、过敏反应⑴概念⑵机理/⑶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的比较比较项目性质分布反应时机反应结果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球蛋白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球蛋白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四、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的制取和应用2、检测人体内组织中的抗原3、器官移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