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2.2 植株的生长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教材分析《植株的生长》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种子的萌发》之后学习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根尖的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无机盐,联系实际,能帮助学生的父母解决种植农作物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希望探索生物的奥妙,我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我校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比较熟悉,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容易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3.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过程和方法1.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根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内生长情况的不同,学会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及得出结论。2.通过调查或访谈,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并能有意识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3.通过学生亲自培育根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和保护生物的美好情操。2.通过调查与访谈,学会与他人交际,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4.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重点根生长最快部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难点根生长速度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教具多媒体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教学导入由一段影片导入,让学生从感官上来理解植物的生长。对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给予积极的评价,提出合理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不同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画线是否标准,记录是否及时等。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实验,各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探究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新课教学当堂反馈一、幼根的生长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指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互相质疑,讨论解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诗引出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提出讨论问题1.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是 哪些无机盐?2.展示缺少无机盐时植物的症状并回顾探究的六大步骤,进一步巩固探究技巧,归纳出“胆大心细”才能做好探究实验。找出根尖的四部分的区别,辨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归纳根的生长特点。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伸长去细胞体积的增大。观察课件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连接起来。真正理解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学生会有疑问,所有的芽都发育成枝条吗?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共同解决。含氮、磷、钾 的无机盐列举生活中家长在种植农作物时的各种真实做法,分析其益处和害处,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得出结论,并在同学间进行互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反思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