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淀粉,进一步归纳光合作用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具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 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课时 2课时课型 新授课第一课时导入: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总结得出: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由于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此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是: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进行实验之前,请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前期要准备的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利用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如: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三、推导实验结论利用“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再利用“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强调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课堂小结:实验过程的梳理及注意事项课堂练习:为什么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布置作业:探究报告册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课时)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有机物的制造者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2.观察3.结论课后反思:本节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即“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从知识的衔接上分析,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中了解到植物在生态系统组成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而本节就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眼看见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淀粉,是十分直观的认识。因此该实验对学生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十分关键。本节课先进行局部推理,再就本实验的具体问题逐个突破,采取分析旧知识,推导新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整体理解和认识,体现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有不足,组织学生时因他们普遍比较好奇,在配合老师讲解过程中就不是太好,我还需要加强组织学生的能力,我的亲和力也不足需要及时改进,点评学生比较欠缺仍需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