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 遗传和变异现象课题遗传和变异现象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遗传变异现象。(2)理解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明确在自然界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同学们,你的长相像你的爸爸还是你的妈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遗传和变异现象。导入2:同学们,你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你的父母呢?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遗传和变异现象。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1.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同学们相对陌生。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性状。课件展示不同性状图片,结合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征都属于性状。从而得出性状概念。(2)性状的表现一样吗?什么是相对性状?结合课件上不同性状图片引导学生总结:性状的表现不一定一样。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3)课件展示几组不同性状,学生判断是否是相对性状。处理方式:学生自学课本,课件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4)活动小组间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小组成员之间比较各自性状,是否性状都相同?方法步骤:①进行自我检查,并记录。②自我检查完毕,请一位同学自愿逐项报告自己检查的结果。2.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学生结合课本,知道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2)区分遗传和变异现象在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学习之后,课件展示几个谚语,学生判断属于遗传还是变异现象。备注续表讨论下列谚语说明的生物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遗传?“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 变异?合作探究(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现象可能发生?小组讨论后总结:(师引导)《新鼻子》中的钩鼻子这种性状是先天形成的,这种性状能够传递给子代。《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是后天形成的,其性状不可能传递给子代。所以漫画《新鼻子》中所表达的现象可能发生。(2)如何判定相对性状?小组讨论后总结:(师引导)属于相对性状必须满足3个条件:①同种生物;②同一性状;③不同表现类型。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有的人是单眼皮,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有耳垂,有的人无耳垂。上述这些形态结构叫做( B )A.遗传 B.性状 C.变异 D.基因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 )A.狗的白毛和卷毛 B.狗的黑毛和兔的白毛C.豌豆的黄粒与绿粒 D.番茄的红果与海棠的红果3.下列属于生物变异现象的是( A )A.同一种病菌有的有抗药性,有的没有抗药性B.雷鸟羽毛的颜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狼和狗的尾巴形态上有差异D.家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上差别很大4.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变异现象则不是普遍存在的B.子女的性状一定和父母的性状相同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D.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遗传现象则不是5.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猫生猫、鼠生鼠,这种现象属于 遗传 。?(2)1只花斑色的母猫生下了3只不同颜色的小猫,这种现象属于 变异 。?(3)猫的毛色在遗传学上称为 性状 ,小猫的毛色分别是2只白色和1只黑色,这些不同的毛色称为 相对性状 。?课堂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性状和相对性状,并通过对学生家庭的某个性状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