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题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过程与方
法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也会影响其他生物。你能举例说一下,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吗?
导入2:利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入。
设疑:为什么山中桃花开放得比较晚呢?桃花的开放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
设疑: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鱼即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鱼生活在水中,不能离开水。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到鱼的生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的含义及生态因素的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巩固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理解。
教师举例: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片麦田(教材P13图112)
提问: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得出: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物因素包括人、田鼠、蚜虫、杂草等。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出示图片:高山植被的分布、沙漠绿洲、农民为农作物施肥、蒜黄与蒜苗等。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
生交流后总结:高山植被的分布受温度的影响、沙漠绿洲主要受水的影响;农民为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受无机盐的影响、蒜黄与蒜苗的形成说明植物受光的影响。
备注
续表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播放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图片
①蚂蚁共同搬运食物;②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③大豆根上的根瘤菌;④狮子捕食斑马
设疑:
(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①合作关系,②竞争关系;③寄生关系;④捕食关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视情况补充。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补充。明确几种关系的要点。
(1)合作关系:彼此有利。
(2)捕食关系:吃与被吃。
(3)竞争关系:相互争夺食物、栖息地等生存资源。
(4)寄生关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17页“资料分析”,学生交流完成讨论题。
问题①: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这些特点适应了荒漠地区干旱的环境特点;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问题②: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问题③:毛毛虫体表鲜艳的颜色为警戒色,可以使许多种食虫鸟望而生畏;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能够净化空气,影响环境。
教师视情况补充,如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
设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补充:雷鸟保护色的例子或者桦尺蛾体色的变化等。
教师归纳总结: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物对环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它们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根据学生的预习及知识储备,教师要学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针对本实验你会做出怎样的假设?你做出该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做出假设并说出依据:
假设1 光照条件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假设2 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并讨论教材15页探究问题,讨论结果:
问题① 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都会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问题② 设计对照实验。除了该变量不同之外,其余的条件都保持相同并且要适宜。
问题③ 用多只鼠妇做实验较好,能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只用1只鼠妇不行。
问题④ 计算全班平均值,为了减少误差,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知道什么是实验变量,什么是对照实验。
4.实验完毕,鼠妇的处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师点拨: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余条件要保持相同且处于理想状态。
备注
续表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 D )
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B )
A.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
B.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
C.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
D.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4.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适合设置对照的一个组合是( C )
A.有水和无光 B.高温和弱光 C.干燥和潮湿 D.强光和无氧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D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在探究某种水稻的白化病现象时,以光照为变量的组合是( A )
组别
水稻苗
光照
温度

200株

25 ℃

200株

25 ℃

100株

10 ℃

100株

10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课堂反思: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实验过程较“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探究实验耗时较长,要单独一节课,或者探究放在课下进行,录制好探究过程,课堂上进行分析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