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课题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注意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教学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多媒体出示蛔虫和蚯蚓)大家知道大屏幕上这两种动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两种动物的世界来了解一下它们。导入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细长,我们通过哪些特征来正确区分这两种动物呢?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线形动物1.出示雌、雄蛔虫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蛔虫一般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2)你能看出雌雄蛔虫有什么区别吗?学生仔细观察后交流总结: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雌雄异体,雌虫:体粗长、尾端尖直;雄虫:体细小、尾端向腹面弯曲。2.请学生阅读第8页第2段课文,并探讨以下问题:蛔虫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出示蛔虫的结构图,指导学生分别从体表、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运动器官分析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可以直接从小肠内吸收半消化的食物;运动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3.出示人体感染蛔虫病传播途径图片,请学生推测预防的措施。师生交流后,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②管理好粪便。4.展示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动物与蛔虫具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师生交流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二)环节动物1.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捕捉蚯蚓时的情境,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明确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的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内,营穴居生活。备注续表2.展示活体蚯蚓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蚯蚓并思考以下问题:(1)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蛔虫有什么不同?(2)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它的运动有什么意义?(3)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你有什么感觉?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体表有什么物质?可能起什么作用?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重点理解其运动方式和呼吸过程。3.展示沙蚕、蛭等的图片,并提出:与蚯蚓相比较,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师生交流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4.让学生阅读第11页教材,总结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5.能力提升: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区分的方法。有环带的是前端,腹面有刚毛,较粗糙。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雨后,蚯蚓往往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2.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雨后,土壤的氧气减少,蚯蚓到地面上来呼吸;蚯蚓消失,农作物生长会受影响,蚯蚓疏松土壤,使植物的根更好地进行呼吸,蚯蚓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能提高土壤肥力。备注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蛔虫生活的营养物质来源于( C )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B.依靠体表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C.依靠口吸食肠中半消化的食糜 D.通过触手捕获营养物质2.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D )A.体表 B.口 C.肺 D.体壁3.蚯蚓对人类有许多益处,下列各项叙述与蚯蚓无关的是( C )A.提高土壤肥力 B.处理有机废物 C.捕食害虫 D.疏松土壤4.在下列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蚯蚓比蛔虫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 A )A.身体有体节 B.营自由生活 C.有口有肛门 D.生殖器官发达课堂反思:通过观察蛔虫的结构让学生自己总结蛔虫适合寄生生活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环节动物教学中通过学生看图、阅读、讨论、思考、探究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把观察蚯蚓改成分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