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2)描述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3)说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4)列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学重点(1)双壳类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中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多媒体出示蜗牛和蝗虫的图片)提出:你见过图中的动物吗?蜗牛具有坚硬的贝壳,蝗虫的体表也有坚韧的外骨骼。它们是一类动物吗?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和了解蜗牛和蝗虫的主要特征。导入2: 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这类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呢?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软体动物1.多媒体出示缢蛏的内部结构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2.出示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总结三种动物的主要特征,经过交流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3.缢蛏如何获取食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缢蛏各结构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师生交流,明确缢蛏贝壳有保护作用,依靠足运动,用鳃呼吸,在吸水和排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节肢动物蝗虫和蝉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们的生活空间很广,它们哪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它。备注续表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完成课本15页的表格。填写表格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相似程度高的动物。2.多媒体出示蝗虫结构示意图,请学生自学思考:(1)蝗虫身体三部分各有哪些结构?(2)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为何有蜕皮现象?(3)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后交流并总结出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3.多媒体出示蜘蛛、虾、蜈蚣和蝗虫的图片,比较其相同点,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4.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把两只蝗虫的身体的头部和腹部分别没入水中,哪个容易死亡?为什么?2.蝗虫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腹部在水中的蝗虫死亡,因为呼吸器官在腹部;蝗虫适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体表有外骨骼。备注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你认为缢蛏的呼吸器官是( D )A.外套膜 B.贝壳 C.肺 D.鳃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 )3.蝗虫可以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在它的形态结构中,防止水分散失的是( D )A.体表的革质翅 B.体表的大量鳞片C.覆盖全身的表皮 D.坚韧的外骨骼课堂反思:本节课注重从生活经验出发,布置学生观察软体动物、捕捉蝗虫,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表达能力,这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