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3 社会行为课题社会行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2)理解信息交流在动物群体中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谜。导入2:多媒体出示不同动物图片,请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狼群见到野猪就不怕,这是为什么呢?引出课题。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播放关于白蚁和狒狒的视频,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在狒狒的群体中能看出哪一个是首领吗?2.课件展示教材55页图534、图535,师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分析讨论白蚁的职能、行为特点。经过师生交流后得出:白蚁具有明显的组织分工的特点。3.辨认狒狒群体中的首领,它具有哪些特权?可看出体型最大、最强壮的是首领,它身边有雌性狒狒,说明优先享有配偶,并且优先享有食物和栖息场所,也要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群体。引导学生分析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群体中形成等级。根据这两个事例师生共同归纳社会行为的特征。4.拓展探究蝙蝠也是群居生物,它具有社会行为吗?社会行为有哪些好处?师生交流后总结:蝙蝠虽然群居,但群体内没有组织、分工及等级,不具有社会行为。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备注续表(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1.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你知道动物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吗?2.请学生根据经验推测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鼓励每一位学生踊跃发言。3.播放视频,看看学生列举的动物信息交流是否正确。4.探究蚂蚁的通讯:教师出示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师生交流后总结可提出的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地参与评价。6.情感升华:回顾“火蚁”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下列动物中没有社会行为的是( D )A.蚂蚁 B.蜜蜂 C.狒狒 D.蚯蚓2.动物的社会行为不包括( B )A.白蚁的群体生活 B.两性识别C.狒狒的等级制度 C.蜜蜂成员间的分工合作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①当一只蚂蚁找到大量食物自己无法搬回时,便会回巢通知伙伴,它沿途留下一种气味,回巢后通过触角的相互碰触进行交流。②侦察蜂找到蜜源后会以舞蹈的形式通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位。③吼猴的叫声极为响亮,声音可以传到几千米以外,以警告其他群体不要靠近。④某些灵长类动物可以通过互相理毛除掉身上的寄生虫,用尾巴搅在一起等方式表示友好或巴结对方。(1)①②③④中的四种通讯方式分别是 气味和动作 、 动作 、 声音 和 动作 。(2)动物间的这种信息交流的意义是有利于 获得食物 和 躲避敌害 ,有效地保证生物个体的 生存 和种族的繁衍。课堂反思:在进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学时,播放视频,然后交流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达成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