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1 动物的运动课题动物的运动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不同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2)通过实验能说出关节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3)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能说明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完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2)认同关节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难点认同关节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前两句说的就是动物的运动。(课件展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优美画面)动物的运动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得到答案。导入2:我们时时刻刻都做着不同的运动,这些运动是如何完成的呢,一个动作的完成与哪些结构有关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动物的运动方式1.多媒体出示蚯蚓、鱼、鸟、哺乳动物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回忆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师生交流共同归纳。2.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二)运动系统的组成1.出示划船的图片,分析划船时有哪些结构参与呢?经过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2.多媒体出示家兔骨骼标本或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其后肢和前肢是由哪些骨组成的?并结合自身身体思考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关节?经过学生观察交流教师重点指出骨与骨通过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骨骼,骨的连接方式分为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3.自主学习课本43页的关节结构和肌肉的结构,并解决以下问题:①哪些结构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哪些结构与关节牢固性有关?②一块肌肉是附着在一块骨上吗?肌肉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呢?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归纳:关节面及关节腔中的滑液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牢固性与关节囊有关。重点强调一块肌肉不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而是跨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备注续表4.知识拓展:在运动时,你有过脱臼现象吗?脱臼是如何造成的?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脱臼是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与关节囊的松弛有关。(三)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关系1.教师首先质疑,一个动作是如何实现的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谈感受:伸出你们的胳膊,把手分别放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亲身去感受屈肘和伸肘时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3.出示屈肘和伸肘动画,然后出示图片,分析伸肘和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4.知识深化:教师提出问题:手提重物和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各处于什么状态呢?5.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深入探究:由于脑血栓而造成的偏瘫病人,其运动系统完好,却为什么不能运动呢?理解肌肉的收缩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认识运动的完成需要各系统的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能够让学生总结出运动产生的过程:神经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运动。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如果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时,能屈肘吗?2.在运动中,骨、关节、骨骼肌所起到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备注四、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五、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在投篮动作中,起支点和动力作用的结构依次是( B )A.骨、关节 B.关节、肌肉 C.肌肉、骨 D.骨、肌肉2.下列表示骨、关节、骨骼肌关系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B )3.人体完成一个动作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完成一个动作的正常生理活动顺序是( A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产生动作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课堂反思: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兔的骨骼标本,能更具体、更清楚地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图示讲解,学生对关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我利用动画演示屈肘、伸肘,让学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