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新教材主要是以生物圈作为重点,则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生物圈不能缺少植物。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光合作用”有利于学生懂得光合作用的原理,知道其重要性,掌握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验证绿叶在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培养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识别叶片结构说出叶片结构与王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学会观察,用叶片结构来说明叶片的形态。【过程与方法目标】1,、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点】探究光作用、叶片结构、气孔。【教学难点】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教师准备天竺葵、蚕豆、碘液、酒精灯等。【导入新课】一粒种子入土,能萌发长成幼苗,一棵幼嫩的小苗,可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一棵果树可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是你想过吗,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来源于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光合作用的奥秘。【讲授新课】教师讲授:柳苗生长之迷:1、十七世纪以前: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2、十七世纪上半叶:比利时 科学家海尔蒙特实验:结果:柳苗增重74.5KG,壤重量减少0.057KG。引导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教师导入: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得斯特利实验得出结论结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光华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3、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4、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5、瑞士学者索热尔: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绿叶在下能产生淀粉即有机物。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1、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2、当人们普得斯特利实验重复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为什么呢?3、英格豪斯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进行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讨论1、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什么作用?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中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教师: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还可以产生什么物质?下面让我们实验来验证。演示实验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演示实验2:检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英格豪斯的实验表明,在光照下植物只有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这实际上涉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等问题 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注意(1)不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用酒精灯加热时要小心,以免被沸水、蒸汽烫伤。(2)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使用时要小心。教师和学生一块讨论:1.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不呈绿色?2.分析实验结果,你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你组认为绿叶细胞的——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师和学生应准备的材料器具:鲜嫩的植物叶片、双面刀片、毛笔、镊子、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方法步骤:1、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1)取一片双子叶植物的叶片,放在载玻片上。(2)用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3)重复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人 盘有清水的玻璃皿里。(4)用毛笔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作成临时切片。2.观察叶片的结构用低倍显微镜现察叶片的临时切片,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对照图5—8现察叶片的结构,区分出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识别各个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并思考有关问题。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植物(如蚕豆)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呈半月形的细胞,这就是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与一般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3)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学生讨论:1.现察叶片的横切面结构为什么要制作很薄的临时切片?2.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