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2.通过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难点用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关问题。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装有泥土的木桶里,每天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想一想: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分析、探究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金鱼藻实验中如果将这个试管放在黑暗中,你能预测出实验结果吗?③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问题(2)①为了确保对照试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用具对实验装置进行设计?②怎样证明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③与同学交流从结果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共同分析所做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到:(1)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会设计对照实验。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通过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引导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吗?教师点拨、讲解:如何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引申:如何处理实验结果与建设不一致的情况。教师演示“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教师点拨、讲解: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引申: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水。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2)原料:二氧化碳和水;(3)场所:叶绿体;(4)条件:光;(5)产物:有机物、氧气;(6)实质: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能量的转化—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介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来提高产量。引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5.技能训练——得出结论。6知识拓展——温室中的气肥。四、知识梳理、归纳整合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公式、原料、场所、条件、产物与实质各是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1.巩固训练一。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板书设计】光合作用1.概念: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2.原料:二氧化碳和水3.场所:叶绿体4.条件:光5.产物:有机物、氧气6.实质:7.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