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标点击】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发展前景。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学习重点、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知识结构】生物多样性定义: 内所有的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购成了生物多样性。 (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即生态功能) (食用、药用、工业用途、美学价值、科研价值等) 保护定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在 、 和 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保护-在原地建立 (对生物多样性最 的保护)保护措施: 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 在 保护,如建立 等 离体保护-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保护关键:协调好 的关系,及加强 。 反对 、 开发利用,不等于 开发利用。1、生物多样性不能单纯理解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2、转变观念,不以“益害”论物种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能只局限于其直接使用价值4、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法※可持续发展-人类 的选择 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 、 的 的发展。 练习十九: 美国的生物圈Ⅱ号(模拟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历经1年多终告失败,与生物圈I号(地球)相比,下列哪项不属于主要差别 A.能量来源不同 B.空间和资源有限 C.物质循环的深度和广度 D.自动调节能力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 B.地震、火山、水灾、旱灾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作为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水资源被严重污染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常所指的生物多样性不包括A.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物种的多样性 D.细胞结构的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A.食(药)用 B.旅游观赏 C.调节气候 D.科学研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文学价值 B.美学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D.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 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 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现状和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一些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D.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生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在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拓展1:有关环境的热点问题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能引起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为主)。减少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改进能源结构,二是提高能源效率。2、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并严重威胁生物圈的稳态。3、臭氧层破坏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能阻止过量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臭氧层破坏将导致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4、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水中低浓度的有机氯农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5、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藻类死亡后,遗体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进一步降低溶解氧含量,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H2S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现象。6、生态农业 运用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特点:结构协调、合理种养、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类型包括下面三种: (一)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 秸杆还田: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以家畜排泄物及秸杆残渣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物用于繁殖蚯蚓,最后把利用后剩下的残物返回农田。输出物增加了食用菌、蚯蚓,特别是畜产品等,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分级利用并非级数越多越好,能量有限,要符合生态规律。 (二)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 如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种植桑树,桑叶喂蚕生产蚕茧和蚕丝。桑树的凋落物、桑椹和蚕沙施撒于鱼塘中喂养鱼类等水生生物。鱼类排泄物及其他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经底栖生物分解,可做混合肥料返回桑基培育桑树,人们可以从该体系中获得蚕丝极其制成品、食品、鱼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沼气等综合效益,在经济上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都大有好处。 (三)农林牧渔联合生产系统 林区保护农田,为农田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同时招引益鸟捕食害虫。作物籽粒及秸杆为禽畜提供精粗饲料,而禽畜的粪便又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或为鱼池提供肥水。鱼池底泥上田做肥料。物质与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能够实现茂林粮丰,禽畜兴旺,水产丰收,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拓展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构成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种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①药物来源:如五灵脂、海螵蛸等。②工业原料:如芦苇--造纸。③科研价值:育种基因库,仿生学等。④美学价值:休憩、旅游、文艺创作等。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潜在使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一.物种丰富。 第二.特有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 第四.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a.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部分物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b.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样面临严重威胁。湖泊减少,草原退化。③生物多样性 面临威胁的原因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d.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定义: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护对象: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地位: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功能:“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②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觉性,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文件。说明: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基本概念七: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而若没有了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物质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循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则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起十分重要的关系。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科研、文艺创作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是最有效的保护),和异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动、植物园专门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练习19】1.A 2.C 3.A 4.D 5.D 6.D 7.C 8.C 9.B 10.C 11.D 12.A 13.B 14.C 15.A 16.B 17.A 18.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