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校:四中 年级:初二生物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根据“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的操作要求,本节课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交流合作与想象能力,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注重启发引导,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过了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也知道一些动物常见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运动系统的结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初二的学生,无论从生活中还是从课外书籍及其它渠道,已经获得了很多有关动物运动的知识与信息,但对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的原理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认识非常淡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加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2.识记关节的结构。 3.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4.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5.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归纳总结、记忆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结构。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3.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难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及电视上你可能看到过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蚯蚓的蠕动、马的奔跑、跳跃等等。这些都是动物的什么?对,是动物的运动。那么动物是如何运动的呢?动物的运动对它有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二、学案导习,目标指导。1.看导学案,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2)识记关节的结构。 (3)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4)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看导学案,学生齐读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8-30页的内容,结合观察思考与图,进行阅读分析、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理解记忆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文中你认为重要或不懂之处请做好标注。时间:15分钟(1)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关节的结构怎样?(3)完成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内的四道讨论题。 (4)以人的屈肘和伸肘为例,说明骨、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5)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三、学生按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及指导。四、提问、讨论、讲解。1.检测自学指导中的问题。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4.教师提问(讨论结果)、点拨、讲解。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记忆能力、小组合作和表达能力。五、当堂训练。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六、盘点收获。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技能与情感方面有哪些收获呢?由学生进行,通过盘点收获,使学生进行思考、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清楚重点、难点,加深理解记忆,使知识系统化,还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表达能力及情感教育。七、布置作业。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第1节 动物的运动1、 运动系统的组成2、 关节的结构3、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4、 运动对动物的意义〔教学反思〕1.本课不仅体现学科特色,同时注意多种方法,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大了课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思,四官并用。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理解记忆、合作探究、讨论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3.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值得改进的地方,如:(1)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的热情不高,有的学生会也不举手,在教学中注意训练与教育。(2)一些学生的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注意培养与训练。(3)活动时,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4)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时,有的学生不认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