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 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对照实验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教学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教法选择:学生活动、分析、学生发现、实验联想、推导实验结论。 课前准备: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 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课:(教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和动物的绝大部分的食物最终来自哪里? (学生)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教师)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新课:旧知回顾和自主学习: 1、检查导学案中旧知回顾和自主学习内容完成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能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能找到实验变量,知道怎样减少误差,通过自学尝试实验设计,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产物、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根据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知识要点: 提出问题: (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 (2)、绿叶制造有机物的必要需要光吗? 作出假设: (1)、绿叶在光下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2)、绿叶产生有机物需要光。3、探讨问题,尝试设计实验: A、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B、各组参考课本(117页)进行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设计这两部分的作用 是 。遮盖一面可以吗? 。 (3)其中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 (4)酒精的作用是 。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何时把点燃的酒精撤出来? 。 (5)水能去掉叶绿素吗? 。 (6)本实验要对叶片用清水冲洗 次,目的是排除干扰。 C、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选取材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价、归纳。1、选取实验材料:盆栽天竺葵、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石棉网、镊子、清水、三脚架、铝箔(或黑纸片)。2、点评并归纳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3、实施方案:在设计好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小组 (学生)汇报对实验的准备情况。因为实验前准备这个步骤有的学生没有做,所以请组长同学介绍并展示自己处理好的盆栽花草,让所有学生对前三个实验步骤的操作了然于胸。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进行试验。 (教师)实验过程中,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 么?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4、观察归纳实验现象: 未见光的叶片部分遇碘不变蓝; 见光的叶片部分遇碘变蓝。 5、得出实验结论 :a、叶片未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b、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学以致用: (1)、植物体内合成的有机物都是淀粉吗?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2)、实验只能用天竺葵吗?植物体只有叶片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3)、在小麦生长期间,若害虫吃了大部分叶片,这对麦田产生怎样的影响? (4).为什么冬天植物生长的更慢或停止生长? (5)、为了使苹果等果实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根据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原理,你将采取什么措施使果实上有“富贵、平安”等吉祥文字或图案?7、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课堂反馈: 1、课堂小结:想想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进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的试验中,正确的试验顺序是___ (1)向叶片上滴加碘液 (2)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 (3)用清水漂洗 (4)观察颜色反应 (5)用酒精脱色 (6)暗处理一昼夜 3、分析题 : (1)在实验中,将牵牛花放在暗室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数小时后,再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是使叶 片中的_____溶解,叶片变成______色,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防止____. (3)由本实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 A.光 B.适宜的温度 C.水 D.氧 E.叶绿体。(作业布置)1、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能证明 ( )①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②光合作用产生了氧③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 ④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3、课外设计实验“探究绿叶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叶绿体”。板书设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 (2)、绿叶制造有机物必需要光吗?2、作出假设:(1)、绿叶在光下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2)、绿叶产生有机物需要光。3、设计方案:暗处理--遮光--去纸--脱色--加碘--观察4、实施方案: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注意安全5、表达与交流:(实验现象)观察归纳实验现象: 未见光的叶片部分遇碘不变蓝; 见光的叶片部分遇碘变蓝。 得出结论: 结论一: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结论二:叶片在光下产生的有机物是 。光合作用概念: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条件:光;产物之一:有机物(淀粉);能量转变:光能转化为太阳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