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鱼课时数:2课时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是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探讨水中动物的主要类群,理解它们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水中生活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通过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观察图片,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游泳、呼吸的,由此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鱼的运动及适于水中生活的一些特征后,学习有关鱼的呼吸器官及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水中生活的其他动物,总结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明确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目标A类: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了解水中生活的其他动物。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B类:1.通过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水平。 2.初步学会把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纳在一起的分类方法。C类: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2.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保护水域环境。课前准备教师进行相关的实验准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学说明1.自学课本P1-11、勾画重点并完成导学问题、“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认真组织答案,形成自己的认识(课前);2.小组合作共赢(5分钟)3.准备展示(5分钟);4.分组展示,老师追问引导(20分钟);5.巩固落实(5分钟);6.课堂检测(5分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检测)导入第一节 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授1学习目标一: 动物的分类结合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题。1.根据体内是否有 ,可将动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 ,另一类是 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 。(脊柱 脊柱 无脊椎 脊柱)2.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可将动物分为三类:有的在 活动;有的在 游泳;有的在 飞翔。(陆地 水中 空中) 问题1 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那么,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水中自由生活的动物主要是鱼,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问题2 根据其生活环境,鱼的种类有哪些?问题3 四大家鱼包括哪四种鱼类?是否能混合放养?1.动物已知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它们体内有 ;另一类是 。它们体内没有 。或完成下表: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动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物 鱼类两栖类脊椎动物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新课讲授2学习目标二:鱼类的主要特征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本组所备的活鱼标本,同时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教具的准备情况,给予评价,并适当调整,使每个小组都能观察到要求观察的现象,提倡学生发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察鱼的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描述鱼的形态和运动的特点,讨论以下问题: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2.鱼是怎样运动的?师生共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身体呈梭形,体表被有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2.鱼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1、鱼类的运动:鱼类在游泳时, 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 在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保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2、关于鱼游泳时的动力,下述正确的是( )A、主要靠身体躯干部摆动产生动力 B、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C、?各种鳍辅助鱼的游泳 D、各种鳍的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3、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主要靠下列那组鳍?( )A、胸鳍和腹鳍 B、背鳍和臀鳍 C、尾鳍和臀鳍 D、胸鳍和尾鳍新课讲授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鱼的呼吸器官——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能在水中用鳍游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为什么鱼在水中呼吸自如,到陆地上反而会窒息而死呢?要明确这些问题,需要先来探讨鱼的呼吸器官及呼吸过程。 1.探究鱼的呼吸器官及过程 目的:(1)学会观察鱼鳃的基本方法。 (2)认识鱼鳃的基本结构。(3)学会探究鱼呼吸的过程。学生小组尝试探究步骤:(1)取一条活鱼,放在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它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2)用吸管吸取墨汁,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3)掀起鳃盖,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察鱼鳃,同时完成实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鱼鳃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 (2)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 (3)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教师围绕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利用图片组织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得出结论:(1)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丰富的血管;鲫鱼的鳃是一片一片的,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2)在水中鱼的口和鳃盖后缘都在不断地一张一合,水由鱼的口中进去,又从鳃盖的后缘流出。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3)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因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1、鱼类的呼吸:水由鱼的 流入鳃,然后由 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鰓丝时,水中溶解的 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 由鳃丝排放到水中。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 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C、 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各种水域环境 D、在水中用鳃呼吸3、鲫鱼与水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A、鳃盖 B、鳃弓 C、鳃耙 D、鳃丝 2.鱼和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人在呼吸的时候,吸人和呼出的气体各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鱼的气体交换和人体的气体交换是一样的,吸人氧呼出二氧化碳。只是鱼生活在水中,气体交换发生在水里。鱼和外界气体交换过程总结如下:水(氧)→口腔→鳃→血液;鱼的血液(二氧化碳) →鳃→口腔→水。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由口吞水,由鳃孔排水,其主要作用是( )A、滤取食物 B、调节比重 C、平衡身体 D、进行呼吸2、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鱼口和鳃盖是怎样开闭的?①水→________→________→水。后“水”和前“水”的气体成分_______变化,即_______含量减少,_________含量增多②鱼口和鳃盖后缘_____________新课讲授2学习目标二:鱼类的主要特征通过展示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1、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 中,体表常常被有 ,用 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 的协调作用游泳。2、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 )A、章鱼 B、鱿鱼 C、娃娃鱼 D、海马新课讲授3学习目标三:其他水生动物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其他影像资料展示有关水中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海葵、海蜇、河蚌、海洋贝类以及鲸、白鳍豚等水生动物的内容。 教师提问片中涉及到的水生动物,引导学生加以归类,师生同时总结,得出结论: 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3.甲壳动物:如虾、蟹类。他们体表有甲。1、其他水生动物⑴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 无 ,如 。⑵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 (或已退化),如 。⑶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 。新课讲授4学习目标四:水域环境的保护教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示水域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1.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展示赤潮图片,介绍赤潮的成因及危害。2.水域环境保护的成功实例 展示洞庭湖退耕还湖后鸟类数量种类明显回升的图片。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 组织学生交流如何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四节 鱼一、动物的分类 二、鱼类的特征 三、其他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腔肠动物脊椎动物 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