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组成和性状表现的关系;2、掌握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3、通过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了解基因的组成和性状表现的关系;;2、通过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三、教学难点1、通过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1、等位基因2、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4、基因型和表现型二、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学生表现得很有兴趣。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并能把各个概念找出。学生主动思考和互相讨论问题。基本能回答问题。 学生主动思考和互相讨论问题 。运用分离和组合的图解方法解决问题。 复习: 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 导入:染色体在体细胞种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那么成对存在的基因是怎样控制性状的表现呢? 同学们: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解释了性状遗传的规律。 我们用有无耳垂的例子来说明。请大家学习课本P102页的内容,并学习什么叫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 老师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 老师提出问题:父母亲的性状是如何通过配子的基因传递给孩子的?(指导学生学习课本P103页的内容)并讨论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配子?配子在遗传中有什么作用?2、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3、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什么?成对的基因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运用课件,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过程给予演示。帮助学生感性的理解。 老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父母的性状推测出其基因型及所生子女的性状?提示学生完成课本P104页的内容(探究活动)六、练习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请在正确的描述后的括号内打“√”,在错误的描述后的括号内打“×”)。(1)在遗传过程中,父亲的基因遗传给儿子,母亲的基因遗传给女儿 。 ( )(2)隐性性状是指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3)能够遗传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4)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其表现型有可能相同。( )答案:×××√七、板书设计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1、等位基因2、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4、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