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遗传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 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弄清环 境条件的改变是否使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判断是否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3) 独立观察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2、能力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比较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了解杂交育种的过程,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2、变异的类型和原因.三、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四、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是生物普遍现象。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节,主要是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物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五、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了解性状遗传的规律性。八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总结分析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六、设计思路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后引入新课。1、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 利用表格进行总结归纳;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3、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4、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七、课前准备1、搜集反映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图片。2、搜集能够提示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图片。3、准备用于“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活动的材料器具,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实验。八、教学策略1、教法:启发式总结教学法。2、学法:观察对比、实验探究、合作学习。3、教学媒体:生物图片、多媒体课件。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 生:(回答略) 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西红柿和黄瓜的图片。 提问:西红柿和黄瓜的表现型为什么不 同?(提示:基因组成不同)师:向学生展示白菜的图片。 提问:白菜叶子内、外颜色为什么不同? (提示:白菜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的照射。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二)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1、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并推荐一位同 学回答本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2、用课件展示实验所得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师:课件展示环境对水毛莨叶片形状的影响图片。提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吗?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并回答问题。(提示: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 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 的影响。) (三)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师:课件展示两种变异类型的图片,指导学生 看教材第113页。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提示: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提示: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 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 传变异)。师:课件展示杂交育种上的应用。(四)本节课总结(五)随堂演练板书设计 第五节 遗传与环境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二、遗传变异的普遍性三、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四、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