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软体动物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软体动物》这节课是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四节的内容,前面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已经安排了腔肠、扁形、线形及环节动物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而本节课主要讲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后面学习节肢动物的过渡同时也是知识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第一点,学生已经学习了腔肠、扁形、线形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软体动物也比较熟悉,但是缺乏系统的概念及科学的认知。第二点,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初中,性格偏向于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软体动物入手,多用一些图片等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设计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倾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及合作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这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讨论法、谈话法为辅,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在整节课用以启发式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常见的软体动物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软体动物及它们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软体的动物的特征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课堂总结达标检测教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一组日常生活里常见的软体动物,提问其主要的特点。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些软体动物,那么软体动物的特征具体都包括哪些呢?下面我们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有关“河蚌”的基础知识。一、活动1:认识河蚌(一)生活环境:(二)身体结构特点;(三)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作用;(四)珍珠的形成教师找学生来回答问题,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对于河蚌的特征我们有了了解,那么看屏幕上的三种软体动物:河蚌、蜗牛、乌贼,我们分别说说它们各有哪些特征?教师要对学生的困惑疑虑进行必要的点拨,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然后由小组回答,教师及时作出评价。最后得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2、有外套膜3、身体外面有贝壳 (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教师:知道了软体动物的特征,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那么软体动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学生进行总结,教师从旁引导教师:学习了本堂课,我们知道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且了解到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最为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保护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教师布置当堂练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相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知识点。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来完成相关问题(一)生活环境:(二)身体结构特点;(三)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作用;(四)珍珠的形成学生通过教师给的知识,对比三种动物,从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由学生自主学习,说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的作用学生完成当堂练习以生活中的常见动物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学案上明确学生学习的问题,以任务驱动为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按照知识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组内学生回答,及时对学生有一个评价,回答正确即可小组加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合作参与的意识,从而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增强理解记忆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四节 软体动物 一、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2、有外套膜3、身体外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1、这节课,在最后课堂练习环节,不能知道所有学生的做题情况,所有就不能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什么程度。2、因为我们的小组还处于刚开始的起步阶段,所以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讨论交流没有做到,而且在加分环节,学生比较激动,所以课堂秩序容易混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