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鸟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具体内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建议活动:收集当地鸟类的相关资料解读: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二、背景分析本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八节,是帮助学生形成“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这一重要的概念的一节课,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理念。 (一)现有的知识结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课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储备了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形成并提高了必须的学习能力。教师依托此基础,可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图片和文字,并有意识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图文资料,课堂上大胆展示交流,以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锻炼能力。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虽有接触,恐难深入。爱鸟护鸟的思想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物体能否飞行应该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出鸟类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飞行相适应。本节课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二)心理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但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巧妙地抛砖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究,又要为学生能在自由自在的探究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教学时,应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材分析前面已经介绍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本节的鸟类是前面内容的延伸,重要通过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这个活动展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义,体现了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家鸽扩展到整个鸟类,最后介绍了鸟类的多样性,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四、重要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和“鸟类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的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动物为什么会出现特定的某些行为”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知识结构:鸟类的外形适应飞行1.1 体型流线型,减少阻力1.2 前肢变成翼,体表被羽,有利于在飞行时借助风力鸟类的内部结构适应飞行2.1 胸肌发达,提供动力2.2 长骨中空,轻而坚固,减轻体重;胸骨发达形成高大的龙骨突,附着胸肌2.3 口内无齿,直肠短,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吸收力好,提供较多能量2.4 双重呼吸,肺发达(气囊)提供较多氧气2.5 体温恒定,增大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概念图:五、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形成探索生命奥秘,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优秀品质以及团 队合作的精神。2.体验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关注我国的珍稀鸟类资源,养成 自觉的爱鸟护鸟的行为习惯。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知识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3.概述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三)能力目标 1.尝试完成“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的活动;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探究,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资料分析等方法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七、设计思路通过观察,感知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根据飞行耗能大的事实结合呼吸作用进行分析了解鸟类在生理上是怎样适应飞行生活的,逐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观点“鸟类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与飞行生活相适应”。采用“6411”课题教学模式:“六步”“四查”“一为本”“一中心”。六步: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检测、拓展;四查:课堂教学的四次学情调查;一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一中心:以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为中心。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八、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告纸飞机,厚纸板飞机,鸟类的标本1个组,鸟类的骨头(头骨、长骨、胸骨)若干,猪的肋骨若干,鸟类的正羽和绒羽若干,角质喙1个组,铁盘1个组,烧杯2个,饱和食盐水500ml,镊子1把等。 (二)导学案 学习的指导方案,重在目标解读、方法指导、习惯培养,让学生有法可依、有题可练。 教学流程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9.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设置“探究设计”的环节,思考两张不同材质的纸(广告纸、硬纸板)如何折出可以让纸飞起来的形状。飞机的制造是研究鸟类如何能飞翔中得到启示的。我们都知道鸟是会飞的,那它为什么能飞?是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呢?由此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鸟类》。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内探讨折纸方案。通过探讨:折成飞机的形状可以让纸飞得更远。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取材于生活,借助游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鸟类》。9.2 明确目标有效学习明确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适于飞行的特征鸟类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目标,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和生成,使学生学有针对,学习高效。9.3 新课讲授 多法教学9.3.1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9.3.1.1(一)外形篇9.3.1.2运动篇9.3.1.3(三)消化篇9.3.1.4(四)呼吸篇9.3.1.5(五)鸟类的体温9.3.1.6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请三位同学演示并完成游戏。飞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明朝时期有个叫万户的人,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浮力将自己升空,但最终火箭爆炸,自己也不幸(升天)。鸟儿要想飞行,就必须克服哪些困难?引导学生说出鸟类适宜飞行的条件。重量,阻力,能量等方面都应该满足条件。引出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四个方面。组织学生观察桌上的鸟类标本,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总结鸟类外形的特征。体形:流线型,(回顾鱼类的体形)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减少飞行时阻力。2.身体分部:头、颈、躯干、四肢、尾部。其中前肢变成翼(飞行器官)3.体表:被覆羽毛。羽毛的类型及其作用。举例学生的羽绒服引出绒羽的保温作用。举例诸葛亮的扇子引出正羽适于飞行。呈桨形,羽轴硬,重叠排列,不留缝隙。(羽毛笔)(扇形翅)组织学生观察鸟类肌肉图片。掂骨头:头骨,长骨(四肢骨),胸骨。总结鸟类运动的特征。胸肌发达,举例(广播体操的扩胸运动)健身时通过上肢运动强健胸肌(模仿鸟飞行的样子)引导学生理解胸肌的作用:为振翅提供强大的动力。骨头的特征头骨很薄长骨中空胸骨发达,形成龙骨突演示实验:鸟类与猪骨头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情况。总结骨头轻作用是减轻体重,胸骨发达附着强大的胸肌。组织学生观察导学案图片、PPT动画及实物观察,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成果总结鸟类消化系统的特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角质喙,坚硬有利于啄食。(表格)乌鸦一天的食量超过它的体重,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季吃掉的昆虫,排起来可以达到一公里等,引导出食量大。口内无齿,没有咀嚼直接进入嗉囊。4.消化吸收强,有嗉囊存储软化食物,肌胃(鸡胗)存有沙子帮助消化,举例鸵鸟埋头是为了吃沙。5.直肠短,不能储存粪便,快速排出,减轻体重。画鸟类简图(无齿下流)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肺和气囊,观看鸟类呼吸过程的视频,并思考:每呼吸一次,气体几次经过肺,进行几次气体交换?理解气囊在呼吸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校对答案。播放慢动画。总结呼吸的过程:翼上举,吸气,大部分的气体进入肺,部分进入气囊。肺周围有毛细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而气囊不能。气囊储存气体!翼下降,呼气,气囊中的气体受到挤压进入肺,在肺中完成气体交换。总结双重呼吸的概念双重呼吸的意义:提高鸟类的摄氧能力,可以供给足够多的氧气,满足长时间飞翔对能量的需求。鸟类的呼吸功能如此强大,消化吸收能力又强,能量是很充足的,如果有摸过鸟类的同学应该会感觉到鸟类身上是暖的。《爱迪生孵小鸡》,母鸡可以孵出小鸡而爱迪生却不能,因为蛋的孵化需要38℃左右,母鸡的体温维持在40℃左右。鸟类是恒温的,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散热、保温三个条件应该同时具备,同学们思考一下:鸟类的哪些特点是跟体温恒定相适应的?1.产热食量大消化强,营养充足双重呼吸,呼吸旺盛2.散热气囊多,排气散热保温被覆羽毛,保温良好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变温动物适应能力差,温度变化会冬眠或夏眠,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体温恒定的意义:扩大生存范围。总结鸟类适于飞翔的主要特征。校对导学案了解学情演示飞行。广告纸飞得最远。学生进行探究,观察和分析。头尖(外形);翅膀(运动);用力投出去,哈一口气(能量供应);掉下来(阻力),厚纸板飞不远(重力)外形篇运动篇消化篇呼吸篇观察鸟类的标本,身体分布及体表特征。观察两种羽毛标本的形状及覆盖部位。完成导学案。小组派一位同学分享观察成果。(校对结果)比较胸肌和腹肌的不同,思考胸肌发达的作用。动手观察,比较鸟类的骨与猪骨差异及作用。完成导学案。动手模仿。直接校对导学案答案。认真观看鸟类的消化动态图,导学案的图片,观察标本角质喙及口内牙齿的情况,找出肠道特征。完成导学案。校对自己的答案。正确的认识动物的行为积极参与思考。完成导学案。展示成果并探讨。认真观看。阅读教材。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次经过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和团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认识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游戏引导学生得出鸟类有适于飞行的一些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形象,形成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联系生活经验,易于学生的理解。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敢于实验的精神。动画与实践图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能力。初步了解学情。风趣幽默的漫画,调动学生轻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利用现成材料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建立及组织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与教材互动联系,从而使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实现课堂活动的快乐、高效、优质。形成并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拓展课本知识,讲课内知识拓展知识有机衔接。教会学生落实学习的点线面体的整体联系构建知识树和知识体系。9.3.2总结鸟类的特征。引导从前到后,从外到内总结鸟类的主要特征。1、有角质喙,没有牙齿;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3、长骨中空,内充空气;胸肌发达;4、用肺呼吸,并有气囊辅助呼吸;5、体温恒定。联系课本。结合教材,形成互动,归纳总结,便于记忆。9.3.3联系生活开放思维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消灭鼠类及害虫:猫头鹰,大山雀,啄木鸟。可供观赏:仙鹤,孔雀,鸽子,天鹅。提供蛋、肉、羽毛、肥料:家禽。倡议:保护鸟类。阅读、交流、总结。认识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及保护鸟类的义务性。9.4 归纳总结强化记忆回顾本节课所学在教师引导下构建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查缺补漏,强化记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内化整合,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9.5 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利用适当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巩固。导学案,当堂练,同步练自评,他评,师评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反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给予肯定。10 板书设计10.1 板书第八节 鸟类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阻力)1.外形 前肢变成翼(飞行器官) 被覆羽毛(正羽飞行,绒羽保温) 胸肌发达(提供动力)运动 长骨中空,内充空气(减轻重力) 角质喙,食量大,消化吸收强(提供能量) 消化 口内无齿,直肠短(减轻体重)呼吸:双重呼吸(提供能量)体温:恒温动物二、鸟类的主要特征三、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2 副板书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囊 翼 阻力 重力 能量 呼吸 消化 双重呼吸的过程11 教学反思11.1 优点 (1)分组教学,实验结合,科学探究,全面发展。秉着新课程理念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生活的联系。(2)本节教学注重新课的导入,采用了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利用“纸飞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3)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且多采用现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推理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和教育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完善传统教学所缺乏的直观体验。(4)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参与思考,使其对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学生讲述、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5)课堂上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在最后能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的系统性。本节课教学效果尚欠缺的地方是:由于部分城市学生对于鸟类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感悟知识较少,使得他们的思维活动空间受到限制,今后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到大自然中,亲近自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11.2 缺点 本节课遗憾的是由于时间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完成“骨头的比较”的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