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的形态及进化特点、两个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三大部分。线形动物的代表动物蛔虫和人类健康的关系重大,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蚯蚓不仅具有典型性,还是学生从小熟悉的小动物,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教材将这两类动物放在一起学习,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两类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其形态特征,能识别其典型的适应特征以及和人类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两组观察活动:第一组是观察蛔虫的标本,要求学生观察蛔虫的形状、体色、大小、体表的特征;关于蛔虫的内部结构的观察,教材安排了图4-14的蛔虫的纵剖面图。学生可以观察到蛔虫有口、有肛门,消化管十分简单,有发达的生殖器官。钩虫、蛲虫等线形动物,教材以彩色插图的形式展示,使学生可以尝试归纳总结这几类动物共同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得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教材还介绍了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目的是使学生能用学习的知识指导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节动物的观察实验不仅要观察蚯蚓的形态还要观察蚯蚓的运动。能力要比观察蛔虫标本要高。要求学生尝试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观察蚯蚓的体节和环带;触摸蚯蚓体壁的湿润;抚摩蚯蚓体壁的腹面,感觉刚毛的存在。观察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硬纸板上的运动情况的不同,使学生能够解释刚毛对蚯蚓运动的协助作用。关于蚯蚓的内部结构,教材安排了图4-18的蚯蚓横切面示意图。清晰展示了蚯蚓的体壁是由“两个管子”套在一起的,外面的大管子是由体壁构成,里面的小管子由肠壁构成。教材对“真体腔”的的概念没做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描述体壁和肠壁之间有空腔即可,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适当的铺垫。教材还介绍了水蛭、沙蚕等其他环节动物,并在“开眼界”栏目里专门对水蛭的用途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学生能够归纳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材最后介绍了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分析我校地处河北北部一个贫穷的小县城里,大部分学生来到贫困的农村,对于生物课上学习的代表植物和动物大部分非常陌生,生物知识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这节课的代表动物蛔虫和蚯蚓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兴趣,尤其对课前准备工作,采集蚯蚓更是特别上心,学生虽然对这两种动物很熟悉,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结构特征却不太了解,只仅仅是认识它们,教师很有必要从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系统地认识蛔虫和蚯蚓的有关知识,并真正让他们董得怎样去认识动物。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线形动物教学时,因为蛔虫病在我们农村是常见病,学生并不陌生,所以我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引入课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蛔虫标本。观察雌雄蛔虫的形态大小和体表的角质层。观察蛔虫的内部结构,理解其主要特征和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注意个人卫生和管理好粪便的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观察蛔虫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时,我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让学生边观察标本,边看多媒体课件,教师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为使学生明确观察重点,我事先拟好观察提纲,用多媒展示如:蛔虫的体形和颜色是怎样的?如何在形态上区别雌雄蛔虫?蛔虫的口和肛门的位置在哪里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对蛔虫的外形和结构的观察,我注重强调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在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时,我只要求学生能找到蛔虫的口和肛门,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能辨别出雌、雄虫即可;在观察蛔虫的内部结构时,只要求区分肠、生殖系统、体壁等结构即可。引导学生思考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我适当点拨,师生共同总结。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靠吸收现成的营养,所以它的消化道结构非常简单,只有生殖器官非常发达,保证了它的繁殖。在进行环节动物教学时,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组织了一次野外采集蚯蚓的活动。在活动前我先查阅了一些资料,把蚯蚓的生活习性及它对人类以及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意义印成资料人手一份发给学生。知道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学生就能很快找到蚯蚓;了解了它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董得珍惜蚯蚓,不大量采集,只要实验够用即可。按排课前这些内容目的有二:一是这样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二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因为此节内容是讲述和实验同步进行,学生看到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早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堂内容,我就用很简短的引言直达主题。按照实验步骤要求,首先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插图观察蚯蚓的形状和颜色,找到环带的位置,看它的颜色与其它部位是否相同?然后仔细观察蚯蚓的体节,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示学生数一数从环带到前端的体节数,使学生认识到,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相似环状的体节构成的,为后面总结环节动物共同特征打基础;让学生摸一摸蚯蚓的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再用手指沿蚯蚓身体腹面纵向来回轻轻抚摸,感觉一下,是光滑还是粗糙?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蚯蚓体壁肌肉不断收缩舒张,呈波浪式向前运动。引导学生安静地倾听在硬纸板上蠕动的蚯蚓发出的沙沙声,使学生理解这是刚毛与纸摩擦发出的声音。在以上实验中,我采取了边观察边谈话的方式,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思考。如:如何辨别蚯蚓的前后端?蚯蚓在玻璃板上和在硬纸板上运动的快慢一样吗?为什么?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蚯蚓的内部结构教学,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蚯蚓的横切面图,重点引导学生能描述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有空腔。引导学生与前面学习的水螅、涡虫、蛔虫加以比较,这样一可以使知识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掌握,二对学生树立动物进化观点有重要意义。归纳环节动物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水蛭、沙蚕的标本,与蚯蚓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多数生有刚毛。最后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课上我只点一句:我们一定要保护蚯蚓,蚯蚓是人类的朋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学科生物年级七授课教师常爱峰课堂类型新授课时2备课时间2012-9-12教学目的知识 知识目标:1、描述蛔虫、蚯蚓形态结构特点;2、阐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说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概述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1、尝试观察、实验、对比及分析综合等研究动物的方法。 2、运用蛔虫、钩虫、蛲虫、蚯蚓、水蛭、沙蚕等动物的所学知识描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情感目标: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生物学观点;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3、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力情感教材处理难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观察蚯蚓的形态与运动重点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方法、手段和目的导入新课哪位同学得过蛔虫病?有什么症状?你见过蛔虫吗?你是怎么得的蛔虫病的呢?直接提问,激发兴趣教学活动线形动物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每个小组发一个蛔虫标本,学生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说出蛔虫的形状和体色、体表的特征?如何在形态上区别雌雄蛔虫?蛔虫的内部结构的观察:多媒体展示“雌蛔虫的纵剖面结构图” 学生说出看到什么?思考:蛔虫的形态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 蛔虫的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 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 蛔虫的消化管为什么简单?多媒体展示蛔虫的生活史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蛔虫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学生按小组继续观察钩虫和蛲虫的标本,找出与蛔虫的共同点。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钩虫和蛲虫的内部结构图,说出与蛔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尝试归纳蛔虫、钩虫、蛲虫的共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最后教师点评线形动物比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高等的理由,使学生逐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环节动物(一)引入主题: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背和腹? 蚯蚓靠什么运动?蚯蚓的体表为什么经常是湿润的?(二)多媒体展示分组实验课题:实验目的: 方法步骤:学生按方法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有的过程可反复实验观察。(三)思考讨论:多媒体反回到引入主题的三个问题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蚯蚓的形态和运动特点:教师点评: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标志。(四)、蚯蚓的内部结构多媒体展示:蚯蚓横切面示意图学生看图分析总结:教师提示对比水螅、涡虫、蛔虫教师画龙点睛:真体腔的出现使蚯蚓等环节动物的消化、循环、排泄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五)其它环节动物:(1)观察水蛭、沙蚕的标本;(2)观察水蛭和沙蚕的内部结构图(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找出与蚯蚓相同点,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六)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课前完成(七)水蛭与人类的关系:课前完成梳理知识 构建体系本节内容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习你了解了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提示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概述出线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断纠正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原因,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知识整理,加深记忆课堂练习本节内容的“当堂练”导学案中的巩固达标练习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本课作业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线形动物服 主要特征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钩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共同点: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蛲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肛门;体表有角质层。与人类的关系: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二、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水蛭的形态结构特点: 共同点:身体由许多节构成;多数生有刚毛。沙蚕的形态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蚯蚓 水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