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芽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对枝条上芽的类型、叶芽结构的观察,以及芽和枝条之间的生长发育关系,顶端优势和整枝打杈等知识。基于教学中侧重科学方法的培养,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实践中学习。教学对象分析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所以芽的分类学生容易掌握。但学生基本上不注意观察芽的结构,也就不容易理解茎和芽的关系,另外,叶芽的发育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理解有困难。“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对学生而言,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浓度、作用机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理解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讲明顶芽对侧芽抑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及去掉顶芽能使侧芽生长、发育的道理。教学目标(一)描述芽的类型和叶芽的结构(二)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阐明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四)举例说明植物的顶端优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芽的类型顶端优势教学难点叶芽的结构叶芽的发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引入新课按课本出示的“身边事”导入新课。思考:芽是什么?长大后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些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主学习整合目标芽的种类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并记忆要点。再观看幻灯片,完成幻灯片,加深记忆。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带芽的枝条,组织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芽进行分类”。结合实物检验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 观察并讨论芽的分类。学生回答: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端的芽和侧面的芽;按形状看有的肥大,像水滴;有的瘦长。学生回答:既是顶芽又是花芽,因为芽的分类标准不同,名称也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叶芽的结构叶芽的结构先组织学生观察叶芽的纵切结构图。再做个小实验:取一个叶芽,做一个纵切。根据课本的图示,比较叶芽和枝条,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示注意事项: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2.对照幻灯片叶芽的结构图。 3.组织学生总结叶芽的结构。学生解剖观察。老师巡回指导。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一层一层的象叶一样的结构是叶芽的幼叶。中间白色的轴状结构是叶芽的芽轴。一层层幼叶之间包着白色的小芽是芽原基。其他结构看不太清。学生完成幻灯片叶芽结构名称,师生共同纠正。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顶端优势指导学生理解顶端优势的概念、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及农业上整枝打杈的方法有哪些。课堂讨论,分析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了解农业生产上顶端优势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点归纳强化训练小结总结课程知识点,组织学生完成幻灯片上的课堂检测,布置作业。记忆知识点,回答提问。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板书设计 顶芽 按着生部位分 侧芽 芽的类型 叶芽 按将来发育情况分 花芽 混合芽 芽轴——发育成茎芽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叶芽的结构 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 顶芽和侧芽的关系:顶端优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运用多媒体观看幻灯片,给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图片,得出侧芽的发育主要受顶芽的影响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请学生描述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乐学﹑好学。最后,布置制作叶芽模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过观察杨树枝条的芽和解剖叶芽的结构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芽的类型,得出观察叶芽结构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识叶芽的结构,以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天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以上这些都是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在于指导学生观察叶芽结构的时候,实验指导不够详细;另外个别实验材料不太理想,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