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分析产物所含元素,并针对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实验和资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本课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实质的关键,因此,这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知识的瓶颈。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安排活动的探索分析,不仅明确了光合作用的反应原料,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技能性目标: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2、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情感性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学重难点: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天竺葵枝条、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酒精、碘酒;小烧杯、培养皿、广口瓶、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教学过程:活动过程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趣味导入导入内容:同学们大家在来学校时都吃饭了吗?吃的什么?有没有馒头,她们拿什么做得馒头?我们把光合作用比做成一个厨师,那这个厨师又是拿什么原材料做成的淀粉呢?提问设疑自主回答兴趣高涨产生疑问实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二氧化碳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7页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选取的实验材料是带有5—8片叶的天竺葵枝条,带5—8片叶的目的是( )A美观 B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进行光合作用 D蕴涵有机物2、培养皿中2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3、用凡士林涂抹广口瓶的瓶口,目的是______。4、此实验的对照条件(唯一变量)是( )A有无氢氧化钠 B有无二氧化碳 C 植物所需的水分 D有无光照5、实验将两个装置先同时放在暗处一昼夜,再一起进行光照,目的是___________。观看视频资料播放视频资料。结合教材37页的实验内容,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实验指导一: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结合教材37页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8分钟)1.为什么用广口瓶将它们扣住,并在瓶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2.为什么设置两个装备?3.A(实验组)和B(对照组)哪一组的天竺葵叶片中产生了淀粉?4.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实验结论 现象:带有氢氧化钠溶液组的植物叶片没有淀粉产生。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阅读资料 资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氧气的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使他们分别成为含有标记氧的水和二氧化碳,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普通的二氧化碳,浇灌被标记过的水;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被标记过的二氧化碳,浇灌普通水。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被标记过的,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未被标记过的。 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说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布置任务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讲解播放视频给出问题引导归纳总结启发引导得出结论自主学习自读观察分析自主回答观看视频讨论回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结果自读讲解演示口头总结归纳总结自学“知识链”总结得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吸收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并释放氧。2、教师总结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实际运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方法: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A、施加有机肥或适当使用碳酸氢铵肥料。B、控制好农作物的种植密度。C、在大棚或温室中种植农作物,可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课堂练习思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哪些途径?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什么?如何做才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稳定?当堂测试完成习题纸启发引导独立回答讨论回答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板书设计: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水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