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教学难点: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三、课前准备:各种颜色的纸蝴蝶、2幅风景画、计时器、双面胶、莲藕、睡莲叶及长长的叶柄、制作课件等。(师)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怎样的生物有利于生存,而怎样的生物却容易被淘汰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1.寻找纸蝴蝶“蝴蝶”注意:①记住自己粘贴的蝴蝶的位置。(想一想,我该把蝴蝶粘贴在哪里才不容易被小鸟发现?)②粘贴的纸蝴蝶不能相互覆盖,也不能藏到图片后面。 “小鸟”注意:①只可用眼睛观察来发现蝴蝶。②捕捉蝴蝶时,只能用手捕捉,而且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放到指定地点。然后再返回捕捉。不可一次捕捉多只。③捕捉的时间是1分钟。讨论:①这两位同学各找到多少只蝴蝶?②分析被找到和没有被找到的蝴蝶各自具有什么特点?③如果是一只活蝴蝶,那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④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纸蝴蝶模拟真实的蝴蝶,图片上的风景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由同学扮演小鸟,模拟了自然界小鸟捕捉蝴蝶的过程。我们发现:蝴蝶如果有了与环境相似的体色(或形态),就不易被小鸟发现,有利自己的生存;而小鸟有了发达的视觉,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蝴蝶,同样有利于小鸟的生存。2.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5幅图片,讨论:思考:①这些生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适应环境的?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来理解。)②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教师补充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旗形树、变色龙、被捕食动物等)总结:通过刚刚分析与讨论,图中生物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与繁衍。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可能会因为缺乏食物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死亡。所以适者生存,不适者就要被淘汰。3.适应的相对性举例如:竹节虫、雷鸟、大熊猫等。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又是相对的。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很可能破坏环境,从而引起生物因为不能很好的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而走向灭绝,所以人类要合理开发,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同学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延伸到德育教育(三)课堂总结: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相对性。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四)随堂反馈1、蛔虫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但并没有被消化掉。因为蛔虫的身体表面有防止被消化的角质层,这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 )A、自我保护 B、适应 C、抵御 D、逃避方法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环境适应的是( ) A、竹节虫的体形像竹 B、北极熊的体色与冰雪相似 C、森林中的避役体色为绿色 D、持续干旱导致植物大量死亡3、活学活用,分析事例①请说出18到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多少的变化及其原因。②从1950年开始,严厉的禁止污染法律使得英国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一下,这对树和蛾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观察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眼睛的位置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吗?(五)作业布置骆驼有“沙漠之舟”之称。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说说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特点。五、板书设计:(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普遍性) (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行为六、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安排了学生模拟实探究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模拟自然界昆虫的保护色对捕食者的干扰作用。通过这个实践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体验和感性认识。为了保证模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同时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握好“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只需要达到“认同生物适应环境”即可,一些专业词汇,如“保护色”、“拟态”等尽量不出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