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输血与血型相关知识的基础,引入人体内产生哪些废物,这些废物是怎样排出的。引出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课通过教师发放的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形成知识体系的再生。然后通过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板书。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四、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生活实例以及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统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并对肾脏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人体还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径。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与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温故知新ABO血型有哪几种类型?输血的原则是什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旧知识2新课导入学习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引出排泄和排遗的定义。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板书:排泄、排遗的概念。引导学生区分排泄和排遗。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回答。设置情景激发兴趣。为泌尿系统的讲述坐下铺垫。引入新课。3 出示学习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通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自主学习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3、其他排泄途径教师出示学案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内容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教师出示学案的自主学习内容设计意图1. 叫排泄; 叫排遗。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排泄和排遗,同时能够区分排泄和排遗。引出排泄的方式。并强调本节学习的重要的排泄方式排尿。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与泌尿系统有关,引出下一题。2.阅读72—73页,泌尿系统的组成的观察与思考完成讨论题(答案写在课本上)(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有什么功能?(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讨论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引出尿液的形成与肾脏有关。 3. 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 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 、 、 等部分组成。4.肾小球是个 球,它是由 而成的,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套在肾小球外面,下接细长而弯曲的 ,其周围缠绕着大量的 。 和 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学生自学认识肾单位的组成及肾小球的结构特点5.阅读74页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答案写在课本上)(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 作用,肾小管有 作用。通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形成新的知识,知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功能。引出下一题。尿液形成的过程6.尿液形成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 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称为 ;原尿流经 时,全部 、大部分 和部分 等都被重吸收回血液,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 L,而排出的尿液约为 L。学生根据上一题总结尿液形成的过程。7.尿液是怎样排出的?排出有何意义?(在课本上找出答案)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总结8.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除了通过 形成的尿液排出外,也能通过 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汗液的主要成分有 。9.请同学们观察76页图4—46 汗腺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汗腺分为 和 , 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产生的汗液经 排到皮肤的表面。学生自学形成知识体系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与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准备展示自主学习内容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准备进行展示,教师提供课件,同时提出要求:1、要有开场白和结束语,结束语能够引出下一题的内容。2、展示时要有组员参与(最好全员)3、展示时语言流利、清晰明了4、脱稿 学生讨论准备展示内容,并讨论展示的方法,开场白和结束语 通过学生准备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有利于对后进生和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展示的知识进行补充和评价学生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合作探究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知识点对本节的知识再次重现,有利于知识的累积教师板书 排泄: 肾脏(形成尿液) 排遗: 输尿管(输送尿液) 泌尿系统的组成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人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体 肾小球内 肾单位 肾小体 过滤废 肾小囊物 肾小管 重新吸收的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排 1、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出 2、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 尿液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还有哪些排泄的方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1.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学生看书自学了解本节课知识,通过讨论形成新的知识,总之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总结的。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尿的形成过程”抽象而微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从问题的发现、探究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表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flash动画、相关影音的播放,学生很容易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利用学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见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既帮助了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识的延展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