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构想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活动。本节通过讲述两栖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水生到陆生过度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过程和幼体的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过变态发育而到陆地生活。通过对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学习,认真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质疑,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繁衍种族的意义以及生物进化的规律,增强学生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教材分析《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21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选取了蛙的生殖与发育来说明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类群,唤起学生关爱两栖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以一系列学生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节课的内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观察,培养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认识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2.认识人类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课件、多媒体资料,收集两栖类动物的相关资料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视频、图片。学生准备:1.查找两栖类动物的相关资料2.查找两栖类动物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启发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设计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视频,儿时的经典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心存疑问:为什么小蝌蚪找妈妈会找的那么辛苦?而当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妈妈以后,却发现长大后的自己与自己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教师适时引导过渡,其实这些都与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激发兴趣吸引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齐读学习目标感知学习目标 三、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两栖类动物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定义?2.常见的两栖动物举例教师过渡:对于两栖动物来讲,我们最熟悉的两栖动物就是青蛙,那这节课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唤起旧知讨论交流回忆、回答使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两栖动物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的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四、探究新知(一)青蛙的生殖过程及特点教师出示学习题纲1.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2.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呢?3.青蛙抱对是一种什么行为?4.抱对行为出现以后雌蛙和雄蛙接下来要干什么?5、通过青蛙的生殖过程,让学生总结青蛙的生殖特点教师过渡:受精卵形成以后,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呢?我们一起来看青蛙的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讨论、交流、回答归纳青蛙的生殖过程三部曲:1.雄蛙鸣叫→求偶2.雌蛙闻声赶来,雌雄蛙出现抱对行为3.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到水中,在水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总结青蛙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青蛙的生殖过程及特点(二)青蛙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教师播放视频《青蛙的发育过程》,提出问题①由受精卵发育成青蛙一共经历了哪四个主要的时期?②列表对比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区别,通过比较总结变态发育的概念观看视频:讨论交流得出答案: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列表比较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使学生了解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方式(三)两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提出问题:两栖类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保护青蛙,保护两栖动物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畅所欲言,谈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六、当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做练习题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七、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观看、感知培养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教学反思:1、倡导探究式学习,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构建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的过程。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小蝌蚪找妈妈》、《青蛙的发育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3、组织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在学生学习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知识后,我通过一个趣味填词游戏,把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经过整理总结成口诀,不仅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这样的活动充分展开课堂互动,增加趣味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本节课的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