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设计人:黄镓茵【教材分析】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抽象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③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②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 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难 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性状,同学之间互相观察一下,看看你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状,30秒后请同学起来回答。(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位同学说,他和附近的同学一样,都有耳垂、能卷舌,但是他是单眼皮,其他同学是双眼皮,回答的很准确!这些性状可能像妈妈,也可能像爸爸······这些性状是由谁来控制的?在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基因位于哪里,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同学之间互相观察,找出相同和不同的性状,回答问题。基因复习旧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探究新知识阶段。复习提问前一节课的相关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min新授一、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2、染色体在细胞核中3、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4、基因与DNA的关系5、DNA和基因的数量关系6、学生总结7、通过互动,抽象变具体8、人体内染色体数目及成对存在9、DNA、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10、比较不同生物与人类细胞染色体之间的异同11、染色体数目不恒定的后果【情境1】同学们还记得克隆羊多莉吗?她有三个妈妈,思考:多莉羊长得像几号羊妈妈?2、遗传信息在哪儿?(板书:一、基因、DNA、染色体)大家掌握得非常好!多莉羊长得像1号,说明多莉的性状和1号相似,刚才说了,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1号的基因是不是传给了多莉羊?是不是就说明了基因也存在于细胞核中呢?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在细胞核发现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板书:染色体)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回忆一下染色体的主要由哪两种物质构成?(板书:蛋白质、DNA)DNA分子是一条长长的链状结构,观察一下动图,像不像螺旋状的梯子。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你的拇指的弯曲程度,有的片段决定你的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展示基因片段)这些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请同学们观察右图,DNA分子上有多少个基因?事实上,DNA分子上的基因数量可不止两个,而是成千上万个。(完成P31的观察与思考4)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用图解的形式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请第一组的同学起来,每位同学双手交叉,然后把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第一位同学可以不用做动作。我们把第一组的每一位同学比作一个基因,他们互相连接成一条链,这条链状结构我们称为?DNA位于染色体上,所以我们所处的课室是不是可以比做成染色体?【情境2】细胞核中的DNA和基因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中。请同学们思考P30的观察与思考的第一题,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它们的排列有何特点?(同一对中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是成双成对的?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那么DNA和基因呢?DNA和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中,染色体成对存在,那么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这个是根据三者的关系推理出来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把其中一对染色体染上颜色,可以清楚地看到DNA是成双存在的,DNA上的各种颜色,也就是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情境3】观察马、果蝇、玉米与人类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不同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否成对存在?同种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以人为例,染色体数目变化后,会有什么结果呢?(PPT展示21三体综合征)所以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应保持恒定1、1号羊(供核母羊)2、细胞核是染色体DNA和蛋白质基因两个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在草稿纸上写答案根据老师提示完成动作,其他同学进行想象DNA是46条成对存在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不同是相同学生理解到同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应保持恒定,否则会出现性状差异。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让学生知道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一时已经有所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去引发学生的回忆。学生对基因的数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DNA和基因的关系通过互动,加深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观察,说明染色体的数目、排列特点进一步说明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30min15min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1、回顾人的生殖过程2、性状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3、生殖细胞是“桥梁”4、性状的遗传实质5、猜测染色体的变化规律6、学生阅读发现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史7、染色体数目恒定的意义【情境4】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观看视频,回顾前面所学的人的生殖,口述人的生殖过程。(板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回答得非常准确!父母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呢? 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亲子代间基因的结合。所以谁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同种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不是恒定的?那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若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都为23对,精卵结合后,其受精卵内数目是多少?后代个体呢?也就是说,精卵结合后,染色体翻倍了,符合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目恒定的规律吗?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如果要完成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要进行怎样的变化,才能保证亲子代染色体的数目是怎样保持恒定的?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找出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发现亲子代染色体数目恒定的规律,一会请同学起来填空(板书: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亲代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子代细胞)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如果是,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板书:1、精子、卵细胞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2、减少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完成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分裂、分化形成胚胎,经过约38周时间,经过分娩,婴儿产出基因,因为基因控制性状精子和卵细胞是,23对46对不符合小组合作猜想可能的过程,回答问题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保证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才会使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大致保持不变,才会使后代个体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基本一致,维持种族的正常繁衍。学生回答问题对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增加感性认识,帮助理解回忆旧知识,明确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变的观点。用填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化抽象的过程变为具体而形象。得出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说明了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恒定原因15min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出示练习题,检测、反馈所学知识。师生总结细胞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是如何传递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完成习题巩固知识。大部分同学都作答正确。7min板书设计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二、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精卵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减少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