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雷雄雄2017.5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本节教学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注重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的分析,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二章的第一节,是继第一章《认识生物》之后,通过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习后两节打下基础,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包括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概念,还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内容。2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接近生活,容易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刚升到七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活泼好动,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分析图片、归纳总结能力较差,学习方法的引导尤为重要。二、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三、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弄清和说出:1.生物圈、环境、生物因素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通过分析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归纳与简单分类,并初步掌握分析图片的能力。充分借助图片、多媒体等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合作提高,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感悟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根据教学分析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拟采用设问法、图片资料分析法,力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收集资料,归纳总结。五、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约30张)制作PPT。六、教学过程复习复习巩固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归纳分类做好准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以珍惜动物大熊猫为素材,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以水生植物和沙漠植物交换生活环境,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同时唤起同学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环保意识。(问题串层层推进。)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约18min)观察影响小麦生活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约3min),从而归纳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分析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归纳与简单分类,并初步掌握分析图片的能力。)通过图片更直观地加深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引导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引导、鼓励学生举出实例,适当评价。)(非生物因素约6min,生物因素约7min。)小结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环相扣,问题推进。)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约8min)通过观察沙漠中的骆驼和骆驼刺、北极生活的海豹等极端环境中的生物图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思考雷鸟的例子,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列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实例。(给个别知识面较广的学生展示机会,注重基本知识与拔高相结合。)小结并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约5min)引导学生分析蚯蚓生活的图片。(理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观看人类活动的图片。(从破坏和保护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4、总结总结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留时间做笔记)5、课堂练习与提高附后页(从易到难,难易结合,含概每个知识点。)6、布置作业课后作业P18七、教学实录八、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概念二、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课堂练习与提高1、下列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光照B.土壤湿度C.温度D.杂草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阳光、温度B.空气、温度C.水分、土壤D.花粉、病毒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合作C.共生D.寄生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菌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种内斗争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5、把大小两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捕食B.竞争C.斗争D.合作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7、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