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福州十九中 唐倩 一、设计思路根据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布鲁纳认知一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节课基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发现——质疑——假设——认证——归纳的过程中构建重要概念。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标,本节课以“蒸腾作用”为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吸收和运输的途径”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两个重要概念。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有一定探索欲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对于现象的解释较为简单和主观,易将未经过实证的假设直接作为结论,缺乏科学思维的方式,有一定理性思维的能力但缺乏理性思维的意识。 3.教学条件分析 用芹菜作为实验材料降低了实验难度,有利于开展分组实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利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运用班级QQ群实现成果共享和组间互促,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益。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形成保护植物的意识”是本节课的重点。 蒸腾作用对于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的意义较为抽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②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③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②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式,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 ③学会用多种方式交流和记录学习成果。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授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Ⅰ引入Ⅱ新课一、蒸腾作用的概念和主要进行部位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三、蒸腾作用的意义四、绿色植物与水土保持Ⅲ总结思维导图1.创设“荒野求生”的情境,引导学生畅谈:在荒野中获取饮用水的方法。2.播放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获取饮用水的视频。1.引导思考:视频中塑料袋内的水珠从哪里来?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2.解释蒸腾作用的概念。3.抛出问题:水主要是从植物体的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展示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大多数陆生植物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完成的”。布置课后模仿实验1.抛出问题:从气孔散发出的水从哪儿来?怎么到达气孔的?激发探究欲望:能否想办法看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2.引导思考实验实施策略。3.讲解实验步骤,组织分组实验。4.展示实验结果。5.展示导管显微结构图片,介绍导管。6.展示图片,提问:请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归纳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1.出示:玉米一生中吸收的水分去向数据表。引发思考:大量的水用于蒸腾,有什么意义?2.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意义1教学:①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至下而上”运输的方向。②引发思考:是哪来的力量帮助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克服重力向上运输?③根据猜想“和蒸腾作用有关”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④组织小组展开探究。⑤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并进行总结蒸腾作用对于植物体自身的意义1——“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3.根据学生关于“降温”的回答提供科学数据证据“1克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收的热量”。总结蒸腾作用对于植物体自身的意义2——“降低植物体温度,避免在烈日下被灼伤”。4.利用对“蒸腾降温”的认识,将学生的视角从植物自身引导至“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5.出示:“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图片。提问:这幅图所表示的是什么现象?追问:植物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1.出示图片:“森林”与“裸地”。提问:同样遇到大降雨,这两个地区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况?2.播放“保持水土,绿化家园”公益短片,引导学生谈观片感受。组织学生谈本节课主要收获,根据学生回答绘制思维导图。畅谈荒野求生取水的方式,浸入情境。观看视频,发现植物的蒸腾现象。1.认同从植物体内能够散发出水分。2.根据直观现象,认识并学会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3.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1.思考问题,产生探究欲望。2.思考实验策略并表达。3.分组实验。4.通过QQ群进行实验过程性交流,通过录制视频拍摄图片分享实验成果。5.倾听,进一步了解导管。6.回忆、观察、归纳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观察分析,思考并提出各种猜想。观察——思考——猜想——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归纳总结——印证猜想得出结论基于证据认识生命现象和原理。通过观察分析,巩固“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认识。观察,结合地理学知识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根据所学描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思考并回答:裸地在大降雨时容易导致“泥石流”“山土滑坡”等水土流失的现象,而森林降水可以渗透地下,认识绿色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回顾并总结激趣,引入新课。从现象观察到本质认识,构建新概念。巩固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练习根据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帮助学生获得对“导管”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帮助学生在认识“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的”同时,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认识植物体是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品质、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培养实证精神。培养学生用“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的意识。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构建概念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课后用易得的多种植物实施探究“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观察现象并分享实验结果。2.课后尝试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观察多种植物体内的导管分布。3.通过QQ群进一步交流课堂实验,帮助实验结果偏差的小组归因。教学反思1.优点:本节课是基于实验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从现象到假设到探究或者是验证。旨在引导懂得对于问题和现象的解释不仅仅基于直观感受和经验,而是在此基础上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通过科学实验来说明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品质、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和实证精神。2.不足:由于对“探究蒸腾作用是否拉动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个实验的实验时间把控强调不够,以及实验材料过早发放以致部分材料出现萎蔫,导致部分学生实验小组结果观察出现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