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生物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下生物 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资源简介

7.2.2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绳子、人体染色体图片、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情景引入 观看照片 思考讨论:父子间眼睛、脸型相似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展示成龙和家人照片,提出问题:这是不是一家人?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成龙是不是把自己的脸和眼睛直接传给了儿子?如果不是,那他是把什么传给了儿子?
二.基因、DNA和染色体 1.阅读教材,找到答案,组内讨论交流。 基因位于DNA上,DNA是长链状双螺旋结构。在DNA上具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小片段称之为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观看多媒体动画,进一步认识染色体、DNA、基因和细胞核之间的逻辑关系。 3.观看图片,小组交流 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4.小组自学,观看彩图,分组讨论 人体内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 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称为基因,因此染色体上不同颜色的区域不一定就是基因。5.自己画图,理清四者之间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9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在哪里? (2)DNA分子形态如何?基因与DNA有何关系? (3)DNA 和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4)如何概括基因、染色体和DNA之间的关系? 2.多媒体展示 DNA、基因、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 3.再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样的? 4.组织生观察教材P30彩图,完成讨论题,教师点拨(1)数一数人体内有多少条染色体,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是成双成对的? (2)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3)简单概括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4)如果用一条长绳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橙、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你可以表示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5.画图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观看图片,了解染色体异常时疾病。讨论染色体稳定对生物的意义。 2.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当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当生殖细胞结合时原来成单存在的染色体又集合成对。 3.观看视频,理解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4.填图,组内交流看谁填的对 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要分开。 1.出示染色体异常时导致的疾病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量,提出问题“染色体稳定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子女如何才能保持稳定的染色体? 2.组织生阅读教材P31、P32思考讨论: (1)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 (2)受精卵内的成对染色体分别来自哪里? 3.播放视频: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n→n→2n 4.组织学生填课本P32染色体变化图,指导点拨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发言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组织生完成练习,教师点拨

六、板书设计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1.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单独存在
二、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父:精子(AA)→A 受精卵(Aa)
母:卵细胞(aa)→a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