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授课人:图妮萨克孜·阿伍提 (阿热勒镇中学)2017年4月14日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是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初步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学会区别两种菌落的方法,从感观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了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而本节则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分布特点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要求学生学会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后面学习细菌真菌对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日常生活中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三、学情分析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但由于细菌形态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学具、图片、录像、动画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2、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五、重点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六、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七、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复习回顾】:1.菌落的概念及培养方法。2.细菌的生活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已观察了细菌、真菌的菌落,它们的菌落不同,形形态结构相差甚远,现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细菌。学生回答二、细菌的发现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观察老师展示的实验过程,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1、阅读教材第71—72页。2、通过教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三、细菌的形态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再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大头针尖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四、细菌的结构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五、细菌的生殖1、展示细菌繁殖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提醒学生要搞好个人卫生。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六、总结简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认真听老师总结七、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一些题学生回答九、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球菌1.细菌的形态 杆菌 螺旋菌2.细菌的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来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3.细菌的营养: 异养(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十、作业 教科书74页练习十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