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运输的器官》 章节名称(课题)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 课 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运输的载体,对血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血液流动的器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需要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小鱼作为观察对象,充分利用观察讨论等参与式活动,整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物质运输载体的基础上,认识到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的,因此血管作为物质运输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学习本节课为后边学习物质循环的途径做好铺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式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个人视角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浇灌农田吗?发动马达,地下水就会沿着铺设好的水管一直流到农田中。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和灌溉农田极为相似。那么,血液在人体内哪些部位流动?怎么样流动?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了解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二.学习目标:描述出三种血管的结和功能特点三.教学过程1、自主探究(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2) 说出血管出血时的急救方法。2、师生合作交流展示图片,我们知道到人体内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我们来认识三种血管:过渡:现在分3组,观察讨论,分别找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液在三种血管中流动的方向是由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血流最快的是动脉,血流较慢的是静脉,最慢的是毛细血管,那么这三种血管各有什么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呢?1、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特征。血管名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概念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血流速度 在分析静脉特点的过程中加入静脉瓣的作用。另外再补充一点小知识:静脉曲张和静脉抽血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为什么?师:用橡皮管把针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捆扎起来原来如此:静脉内的血液向上方流动受阻,血液积累多了,便鼓胀起来,便于发现静脉血管和针刺2.通过观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过程,分析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3.根据各血管特点,分析如果血管受伤有何特点,应该如何处理。小小救护员:你手中只有大量的纱布、止血带和消毒药水,当遇到伤及不同血管的病人时,你怎样急救?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方法:先对伤口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2.动脉出血:血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急救方法:在受伤处的近心端用手紧压或用止血带捆扎3.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血流量较缓和处理方法: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四.小结与提高五.课堂练习:课件展示六.课后作业《同步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感性认识血管。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并画出问题答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文,分析归纳讨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找出三种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学生根据表格和课文逐一分析,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观察图片找寻答案,归纳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