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动物的运动学科生物学段: 初中年级八年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深度学习认为了解学生前提性知识和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看看他们如何做的。基因对以上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进行观察,再以模型的制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质疑,从而实现对动物运动机理的建构和学习。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第六大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具体内容标准活 动 建 议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物的运动》位于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是上一章内容的升华,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学习,又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了基础,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争胜,富有想象力,动手能力强,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理论知识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对于动物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来说,生物学名词:骨、关节、肌肉这些名词他们并陌生,但是对于动物运动的机理也就是这三个结构的作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图给学生情景让学生在观察鸡翅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制作骨,关节,肌肉协调运动的模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实现对动物运动机理的建构。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知识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的方法,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学重点: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学难点: 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问题提出 实验探究(观察,模型) 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文字描述)本节课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运动能力有所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运动依赖于结构,顺理成章的进入到动物运动的学习。从探究动物是如何运动的开始?用体验活动,文字资料以及实验观察猪的关节,翅,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结构基础有初步的理解:骨,关节,肌肉。但是,这三个结构又是如何配合协调完成运动的呢?用制作模型的活动:用提供的共组演示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的,使得学生在制作,交流展示中不断明确运动的机理,并得出结论,并思考是不是仅仅依靠这些结构,还和身体其他结构有关吗,有什么关系。最后,回到起始的问题,为什么动物的运动能力不同,以及动物的运动到有什么意义。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图片:多种多样的动物运动的运动方式问题:举例说出图片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点拨: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能力千差万别观察并回答:蠕动、飞、跳跃、爬行等让学生能意识到动物的运动方式多样 ,运动能力不同,从而意识到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多媒体5分钟新课讲解探究: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体验后猜想:运动是产生与骨、关节、肌肉有关资料:骨与骨骼的区别,关节和骨连结的区别布置实验点拨: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结构组成见教材图示。肌肉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肌肉是如何参与运动的实验: 观察:猪的关节、鸡翅 完成学案上的关节,肌肉的结构填图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肌肉是如何参与运动的?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得出结论: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是:骨、关节和肌肉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15分钟实践操作进一步探究: 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呢?任务:选择材料,制作模型,用来演示: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的。汇报要求:展示你的模型是如何运动的说出每项材料所模拟的结构名称用一句话描述: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思考:仅靠运动系统动物能完成各种动作吗?为什么?学生完成任务模型得出结论: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拉骨绕关节运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构建模型,描述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15分钟归纳总结问题:为什么动物运动能力千差万别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点拨:动物依赖一定的结构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学生回答; 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多媒体5分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两个评估活动; 第一个评估活动:绘制肌肉,骨,关节的图示以及填写关节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呈现出学生对运动机理的初步理解。课堂上学生也的确清晰的说出:肌肉收缩,牵拉骨运动。但是对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产生了质疑。 第二个活动:展示模型的运动过程,以及各个结构模拟的结构名称,可以呈现出学生对于运动机理更深入的理解。即完成了对关节更准确的理解和描述,也能对运动机理进行更好的补充和完善:肌肉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同时完成一个动作至少两组肌肉完成。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教学设计特色:1设计教学情境“探究:动物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促使学生能比较主动的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从而理解动物的运动机理2 实验观察活动,能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肌肉、骨、关节的关系,同时也能暴露出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一些误区:关节是否参与运动,关节个结构在运动的作用不明确,骨和关节的关系不明确等3 模型制作活动,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运动机理的理解,同时也能展现出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的理解程度,而通过交流和展示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构建有关运动机理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