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重点之一。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录像、幻灯片,化抽象为形象,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生讨论,逐步实现生本教育。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理解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其意义难点:动物其相互的信息交流。四、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具有对群居生物共同特征的积极探索精神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学生能说出哪些动物是结群生活的,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五、教学特色1、?以幻灯片放映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突破重难点3、讨论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六、教学过程(以下每个活动后面加【 】,其中填写“导入”、“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练习”等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填写。其中如果有精心设计、亮点之处,可以在重点语句下加下划线。此段文字完成设计后需删除) 活动1【导入】以下图片中哪些生物的生活是独来独往的,而哪些是成群结队的?教师活动:展示各种精彩相关的图片信息。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图片,思考并得出结论。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图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2【合作探究】以蚂蚁为例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群体内的分工情况。小组抽签上前交流讨论结果.活动3【自由阅读回答】区别狒狒群体与蚂蚁群体有何不同。活动4【合作探究】小组内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总上前解答。活动5【观看视频】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学生总结群体间交流的方式有哪些。活动6【本节课小结】由学生自由回答本节课收获活动7【练习】以抢答形式考察学生本节课掌握情况。【板书】2.3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和特征:组织 分工 等级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 声音 气味七、教学反思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