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人:雨山实验学校 李农 授课班级:初一(5)班 授课时间:2017年4月25日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能力目标1.观察并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调查青少年近视情况,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教学重点: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课前准备: 1.不透光口袋、圆形水果二个 2.眼球模型课件、.视觉形成及预防近视等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不透光袋子装着二个水果(较硬点)请同学们猜猜看。课件展示各种感觉引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不透光袋子过来,请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第三位同学说对了,是二个水果,刚才我们运用了那些器官?那些感觉?(介绍感受器的概念)其实我们除了这些外,还有其他比如嗅觉、味觉等感觉刚才哪位同学最准确判断出水果?他是用那种器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最多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眼和视觉。.分别用手摸、耳听、眼看学生回答用手摸、用耳听、用眼看摸——触觉耳——听觉眼——视觉第三个同学, 眼睛(视觉)展示学习目标一、眼和视觉1、眼球的结构2、视觉的形成3、?近视及预防4、课堂反馈(练一练)5、布置作业基础训练p39-40相关内容板书本节课内容对于眼睛你们了解多少呢?结合教材了解眼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展示:眼球的模型和课件讲述: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中内膜,其中外膜包括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光)和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中膜包括脉络膜,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收缩),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内膜是视网膜(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刺激);内容物包括有弹性的相当于双凸透镜能折光的晶状体、透明胶状的玻璃体和房水。过渡:照相机能照出美丽的图片,留下美好的瞬间,那么人类也能通过眼睛形成清晰的物象和动态的影印.播放视觉成像原理视频。延伸思考(想一想)..讲述: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如果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也不能形成视觉。延伸思考(想一想)概括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展示瞳孔变化图提问: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讲述: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再看一副图及相关视频过渡:瞳孔大小能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也能调节,但是如果长期用眼不卫生,晶状体过凸不能恢复就有可能造成近视。 展示近视和远视图片,近视原理及矫正视频。讲述:近视的原因:晶状体过凸不能恢复;眼球前后径过长。结果: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猜一猜:远视成因。矫正:戴近视镜(凹透镜)。预防:三要、四不看总结订正观察:对照眼球模型和课件 识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视频概括出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思考: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回答总结观察:猫的瞳孔变化图倾听、思考、总结: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调查班级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阅读:近视及预防了解一些常见视觉缺陷(色盲)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外膜:角膜、巩膜眼球壁 中膜:虹膜、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二、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三、近视及预防: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佩戴凹透镜。“三要” “ 四不看”。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