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将学生按照基础不同进行分层:A类学生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类学生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类学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表达与展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步骤。2、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四、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五、教学方法教法:逐一提问,引导法。学法:观察法 、 讨论交流法、 探究法。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面包;木耳、蘑菇等实物和图片,提出问题:1、牛奶、米饭为什么变质了?2、面包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毛”?3、木耳、蘑菇是什么呢?学生积极观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C层学生尝试回答,A、B层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菌落区别细菌和真菌变质的牛奶、米饭是由细菌引起的,咱们能看见吗?怎样才能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呢?还有什么方法能区别细菌真菌呢?同时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菌落,请孩子们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多媒体展示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跟踪练习:导学案p54例题、(1)、(3)p55(1)、(2)、(4)高倍显微镜。菌落。学生仔细观察菌落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总结。?观察展示的菌落,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针对学生的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1、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2、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3、为什么接种前还要进行冷却? 4、什么叫接种?5、接种后进行高温灭菌可行?6、高温灭菌后配制培养基能否?对学生的表达及时做出肯定,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跟踪练习:导学案p54例题、(2)、(4)、(5)p55(3)、(5)不能自主阅读教材67页“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孩子认真倾听、评价,达成共识。针对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C层学生进行展示,B层学生补充,A层学生总结归纳,达成共识。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组合作交流,进入探究活动的状态。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疑问,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探究状态,通过活动继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让生回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总结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举例:衣物或食物遇到潮湿的环境很容易发霉。动脑、用逻辑思维说出基本条件:水、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知识理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呢?C层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B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A层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什么进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八、板书设计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一个 (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大小形态颜色细菌菌落小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一般为白色?真菌菌落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等?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4.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九、作业设计 完成导学案小结展示;P55第6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