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大连市第61中学 董焕霞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初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观看多媒体和讲故事的方法学习细菌的发现;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学习细菌的形态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学习细菌的结构特征;通过观看多媒体学习细菌的生殖;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入利用学生常见的变质的食物导入新课。展示瓶中常温下放置了三天的猪肉。质疑:(1)如果把瓶盖打开会闻到什么气味?(2)为什么会有臭味?(3)细菌是如何产生的?通过闻气味得知瓶中物体已经变臭了,进而得出臭味是由细菌产生的,少数学生知道细菌是如何产生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一、细菌的发现通过阅读、观看多媒体和讲故事的方法了解细菌的发现1、播放微视频:《细菌的发现》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2、微视频介绍巴斯德的实验,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3、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1、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通过巴斯德实验,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二、细菌的形态通过“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学习细菌的形态特点1、质疑: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它?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质疑: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三种不同的形态。3、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1、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 2、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3、根据图回答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1、通过图片,使学生对感知细菌的微小。2、通过显微镜了解细菌的形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三、细菌的结构对比分析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学习细菌的结构特征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提问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2、展示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1、观察图片,分析并找出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四、细菌的生殖小组合作探究细菌的生殖特点1、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介绍细菌的生殖方式。[来源:学#科#网]2、出示探究题目: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3、展示芽孢的形成。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3、了解芽孢的特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细菌的哪些特点与它的分布广泛有关?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口腔或鼻腔内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会对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课堂总结通过一首诗“见或不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及时巩固。三、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 杆菌 螺旋菌 球菌 三、细菌的结构: 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DNA) b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四、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四、教学反思: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成功之笔:课堂上通过通过微视频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本节课学生通过显微镜亲自观察到细菌,从而了解细菌的不同形态。学生参与积极,兴趣浓厚。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存在于人体中的细菌图片以及我们生活范围内细菌存在的实例,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我做了大胆补充。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 改进措施: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我应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给予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