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王 俊[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4.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教学难点](1)比较细菌与动物、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2)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学方法]“学案引领、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通过技能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提醒学生搜寻关键词认真观看视频;捕捉其中的关键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知建构(一)细菌的发现【过渡】微小的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71-72(细菌的发现)章节内容。【提问】课文中提到哪两个人的名字?简介他们取得的成就。【课件展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问题设置】(1)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阅读并完成学案的相关知识。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观看课件。 认真思考、讨论并结合旧知尝试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科学观。(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过渡】细菌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72-73(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章节内容。【课件展示】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图。【问题设置】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差异?(展示课件)【问题设置】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如何?(引导、回顾旧知) 阅读课文内容;并完成学案的相关知识。观看课件、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及结构等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完成学案的深化学习内容。思考、讨论完成推测。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三)细菌的生殖【过渡】一个微小的细菌是如何繁殖的呢?【课件展示】细菌的分裂【问题设置】细菌为何分布广泛、无处不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4中的小字内容)【课件展示】芽孢的特性观看课件;结合旧知(细胞分裂)了解细菌的分裂生殖特点。阅读、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大小:2.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3.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DNA(遗传物质)特殊结构:荚膜、芽孢。三、细菌的营养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四、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