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苔藓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2)了解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方面 使学生学会观察苔藓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苔藓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难点重点 1.苔藓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特征是本课题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苔藓植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一线索来开展教学,这样利于学生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2.苔藓植物的生殖是本课题的难点。因为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苔藓植物生殖的具体内容,而且苔藓植物的孢子不易观察到,所以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殖难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演示带有孢蒴的苔藓植物,并且向学生指明孢子存在的位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 教具准备 葫芦藓、墙藓、地钱,生长苔藓植物的小盆景,挂图、放大镜、尺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食物演示、设疑、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几种苔藓植物,总结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联系实际,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2.关于教学过程的说明: (1)实物演示,导入新课。 对于苔藓植物,学生不太陌生。在采集活动中,学生已进行了观察和采集。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分别介绍他们采集苔藓植物的环境特点和采集的经过。然后教师演示生长着苔藓植物的小盆景,让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使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是丛生在一起的矮小植物。 (2)分组观察、讨论,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观察苔藓植物的材料最好是葫芦藓墙藓、地钱的实物或实物标本,也可以用挂图或照片代替。在观察前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4人一组),按小组发放观察记录表(见下),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以讨论组的形式进行观察,讨论。首先认真观察几种苔藓植物的形态特点,小组内的同学可以相互合作,每个学生以观察一种苔藓植物为主,按照观察记录表中的要求了解其主要的形态特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归纳各种苔藓植物的共性特征,并用术语描述其形态的主要特征,填写在记录表上。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观察记录表:植物名称观察内容葫芦藓墙藓地钱生活环境 茎形态长度 叶形态颜色 假根形态长度 思考:①苔藓植物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②苔藓植物的叶或叶状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③比较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哪一种复杂? (3)在各小组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 对于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无吸收功能”这一点,学生通过观察不易得出结论,教师应向学生给予必要的说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既然苔藓植物的假根无吸收功能,苔藓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这和它的形态结构特征有何关系?”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学生理解苔藓植物的叶(或叶状体)的形态(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苔藓植物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而且丛生在一起的原因。关于苔藓植物的叶(叶状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简要的归纳。苔藓植物的生殖可由教师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演示带有孢蒴的葫芦藓,指明孢蒴可以产生孢子,因此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4)在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苔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如①葫芦藓为什么长得十分矮小?②葫芦藓为什么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使知识的脉络清晰,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联系实际,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从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来启发学生,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状态对周围环境有何影响?②从叶的形态结构考虑,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对苔藓植物的生存有何损害?在学生动脑筋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总结出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意义。 (6)引导学生比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使学生理解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要复杂高等。为后面的进化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板书设计第二节 苔藓植物 一、常见的苔藓植物(见观察记录表) 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的具有茎和叶,有的只是叶状体,只有假根 2.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孢子生殖 三、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