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教材概述:本节课是生物学科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安排一课时(开学第一课),主要包括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猿到人的进化、区分事实和观点等学习内容。通过介绍生物圈的“主角”人类作为物种由来及发展,为七年级下册整个单位《生物圈中的人》的学习拉开序幕。2、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 说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 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行为方式生活改变的意义。3. 探究环境变化与人类起源及进化的关系。4. 通过探究身体、探究化石寻找人类进化中直立行走的证据。5. 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6. 尝试体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应用。7. 尝试运用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生物学基本观点解释人类进化。8. 尝试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生物学的学习资料、处理信息。【教学重点】1.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2.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1. 通过探究基因,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亲缘关系,2. 通过探究身体、探究化石寻找人类进化中直立行走的证据。3. 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解释人类进化。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人类起源的历史知识基础,具备科学探究能力、观察比较的能力。涉及对人类身物种的起源和发展,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初一的学生信息来源以教材居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能力,收集并处理信息的亟待提升。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创新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初步探究人类的起源-深入探究人类的起源-探究从猿到人的进化。并通过一些系列的小探究,如探究基因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探究环境认同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探究身体、探究化石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生物学基本观点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关键词检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维基百科英文网站wikipedia,央视影音APP搜索纪录片获取生物学的学习资料,收集并处理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 https://www.amazon.cn/ (?https:?/??/?www.amazon.cn?/??) 亚马逊 Kindle电子书 如下[2]-[6].[2] 达尔文[英], 苗德岁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2?ie=UTF8&text=%E8%8B%97%E5%BE%B7%E5%B2%81&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8%8B%97%E5%BE%B7%E5%B2%81&sort=relevancerank?)(译).物种起源[M]. 南京:译林出版社 (?https:?/??/?www.amazon.cn?/?gp?/?product?/?B00HV8XSTO?/?ref=oh_aui_d_detailpage_o03_?ie=UTF8&psc=1?),2013(1):1-399.[3] 达尔文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1?ie=UTF8&text=%E8%BE%BE%E5%B0%94%E6%96%87&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8%BE%BE%E5%B0%94%E6%96%87&sort=relevancerank?)[英], 叶笃庄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2?ie=UTF8&text=%E5%8F%B6%E7%AC%83%E5%BA%84&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5%8F%B6%E7%AC%83%E5%BA%84&sort=relevancerank?)(译),杨习之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3?ie=UTF8&text=%E6%9D%A8%E4%B9%A0%E4%B9%8B&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6%9D%A8%E4%B9%A0%E4%B9%8B&sort=relevancerank?)(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416.[4] 苗德岁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1?ie=UTF8&text=%E8%8B%97%E5%BE%B7%E5%B2%81&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8%8B%97%E5%BE%B7%E5%B2%81&sort=relevancerank?), 郭警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2?ie=UTF8&text=%E9%83%AD%E8%AD%A6&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9%83%AD%E8%AD%A6&sort=relevancerank?)(插图).物种起源(彩绘版). 广西:接力出版社, 2014(1):1-154.[5] 李·R.伯杰 [美]马克·阿伦森[美], 叶盛(译). 岩石里的头盖骨:寻找人类起源之谜(美国国家地理·大探索系列) (?https:?/??/?www.amazon.cn?/?gp?/?product?/?B013OCC1PW?/?ref=oh_aui_d_detailpage_o05_?ie=UTF8&psc=1" \t "https:?/??/?www.amazon.cn?/?gp?/?css?/?_blank?).?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1):1-64.[6] Yuval Noah Harari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1?ie=UTF8&text=Yuval+Noah+Harari&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Yuval+Noah+Harari&sort=relevancerank?)?[以色列],?林俊宏 (?https:?/??/?www.amazon.cn?/?s?/?ref=dp_byline_sr_ebooks_2?ie=UTF8&text=%E6%9E%97%E4%BF%8A%E5%AE%8F&search-alias=digital-text&field-author=%E6%9E%97%E4%BF%8A%E5%AE%8F&sort=relevancerank?)?(译).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1-440.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8] http://app.cctv.com/appkhdxz/pc/index.shtml (?http:?/??/?app.cctv.com?/?appkhdxz?/?pc?/?index.shtml?) 央视影音APP 视频 《类人猿——人类与动物的基因相似度》《东非大裂谷》《经纬.人类的起源.探究骨骼——化石露西(踝骨的比较)》[9] 课件、教材 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探讨1861年 英国《Punch》(笨拙周报)对达尔文嘲讽的漫画。 引入新课《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观察漫画 说出漫画中的人物是达尔文,漫画将达尔文的肖像与猿结合,嘲讽达尔文。 观察、分析漫画 激发学生兴趣。初步探究人类的起源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人们在争论的问题是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思考漫画背后的故事 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作出假设 通过传说、邮票女娲造人图、意大利米开朗琪罗的上帝造人图,说明神创论假设:物种是逐个独立创造出来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欣赏邮票、壁画。 说出两幅的传说是: 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联系生活, 作出假设 寻找证据 拜读相关书籍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 讲述达尔文环球考察、收集资料,回国后观察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进化等诸多证据 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kindle电子书籍。 分析证据 应用信息技术,搜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获取信息,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证据不支持神创论的观点。 以《名利场》(Vantiy Fair)达尔文的漫画回应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得到认同。 指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根据证据不支持假设, 判断假设不成立。 倾听,了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方法:科学探究、论证法。深入探究人类起源 提出问题 人类是怎样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是怎样的? 思考 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探究基因 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揭示亲缘关系。 播放央视影音搜索的视频《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组织学生活动。 进一步思考: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哪一种现代类人猿? 观看视频,比较基因相似度,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在多媒体上移动现代类人猿的图像,完成补充关系图。并互评。 说出四种现代类人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搜索类人猿视频,剪辑片段,分析信息的能力。 探究环境 为什么森林古猿进化上会分支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 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探究现代类人猿、人类、森林古猿的1.生活环境2.与环境相适应的运动方式的异同。 说出 1.现代类人猿和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森林、人类在地面 2.现代类人猿和森林古猿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树栖攀援臂行,人类是直立行走。 运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思考新问题。探究从猿到人的进化 提出问题 从森林古猿到人类,最显著的变化是运动方式实现臂行走向直立行走。运动方式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环境影响生物的观点,从环境的变化的角度思考运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运用环境影响生物的基本观点思考新问题。 探究环境 播放视频东非大裂谷,引导学生想象、猜测直立行走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减少导致的。 引导学生根据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释运动方式的变化。 想象说出环境变化:地壳运动、气候剧烈变化导致森林减少,变成稀树草原。 说出由于环境的改变迫使森林古猿放弃臂行,向直立行走转变。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搜索《东非大裂谷》视频,剪辑片段,分析信息的能力。 探究身体 展示央视影音的视频截图,类人猿和人类脚背屈度图,引导学生体验,对比,并尝试运用结构与功能适应的观点解释,不同的结构适应的不同运动方式。 学生活动:做背屈动作。 对比人类和类人猿的脚背屈度, 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 认同结构的改变使得直立行走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经纬-人类的起源》。 运用结构与功能适应的观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体验。 探究化石 进化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维基百科wikipedia搜索引擎搜索human,展示露西化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脚踝关节结构的异同,推断露西的运动方式。 播放央视影音搜索的视频《人类的起源》(露西化石部分) 展示视频截图分支的大树演示的人类进化图、书籍《岩石里的头盖骨》纵横交错的河网演示的进化图 指出教材露西化石的骨的结构名称。 通过观察、比较现代类人猿、人类、森林古猿的脚踝关节,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 说出露西的和人类的脚踝关节比较相近(正方形),现代类人猿(梯形),推断露西和人类的运动方式相同——直立行走。 了解进化不同的观点。 运用结构与功能适应的观点思考问题。 信息技术:维基百科wikipedia搜索引擎。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应用信息技术,搜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获取更多的信息。 探究生活 展示维基百科搜索的人类进化时间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制造工具、火的使用、烹饪、穿衣等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对人类进化意义。 组织全班交流。 分小组讨论, 二组讨论:最早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离开非洲对人类进化意义。 第三、第四组讨论:最早穿衣、烹饪、用火对人类进化意义。 交流、补充。 信息技术:维基百科wikipedia搜索引擎。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 小组合作互助、补充、互评。 全班交流、深入思考。小组评价。 探究思维 展示人类的脑容量进化数据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图,引导学生分析趋势,及影响。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0048 对比数据,分析趋势为脑容量增大,脑的发育、语言产生、思维发达的意义。 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推理能力。技能训练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 阅读P6短文资料,区分事实和观点。 技能训练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基本的生物学观点、获取信息技术的途径、对待现代类人猿和环境的态度。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作答 回归学习目标 总结提升课后探究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人类还在进化吗? 思考 课后探究的延续课后阅读 好书推荐《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岩石里的头盖骨》 《人类的简史》 课后阅读 信息技术 亚马逊kindle电子书 拓展阅读7、板书设计第1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学生评价组别 发言(正)一 二 三 四 1. 探究基因2. 探究环境、运动方式2、探究从猿到人的进化1. 探究环境的变化→直立行走2. 探究的身体结构→功能(相适应) 背曲度、脚踝关节的对比3. 探究化石- 进化的重要的证据4. 探究生活:制造并使用工具、火的使用、穿衣。5. 探究思维:语言、脑容量8、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深度融合,细致的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关键词检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维基百科英文网站wikipedia,央视影音APP搜索纪录片获取生物学的学习资料,收集并处理信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深度的备课输入教师的知识体系,整合教材与丰富的素材,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细致解析概念间的关系,浅显的输出,引导学生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究寻找证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证思维,解决问题。 本课以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统领,以探究贯穿课堂,授课逻辑清晰,引发学生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通过漫画、达尔文的故事导入,初步探究人类的起源,认同进化论的观点;通过探究基因,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亲缘关系,说出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探究现代类人猿、人类、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说出适应环境的运动方式; 根据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观点,通过探究东非大裂谷环境的变化,认同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环境的作用; 通过体验背取动作,对比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探究身体中脚背屈度,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 通过对比南方古猿露西的化石、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脚踝关节,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认同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 通过讨论,探究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进化的意义;通过对比人类各阶段的脑容量,探究脑容量的变化的趋势,对语言产生、思维发展、人类进化影响;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并通过小组捆绑评价,学生互评的学习性评价推动课堂。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由于是开学的第一节课,且是借班上课,学生较为拘束,随着课堂的深入,才逐渐放开,应有更多的措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板书时,心中应要有学生,引起学生的聚焦。最大的感触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摆脱了本节课教材的素材局限性,用更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支撑学科知识、基本观点,成为生物学科的论证思维、探究学习提供基础。是今后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