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苏教版)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营养物质、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物质在体内的运输等一系列知识作好了铺垫;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直接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意义,加深学生对人与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肺缺乏感性认识,存在认识偏差,观察缺乏顺序和逻辑,具有测量的基本技能,有感性认识,缺少指导。在以往课堂活动中有一定的训练,但组员参与度不足,对于呼吸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生物学观点初步建立,仍需要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人的呼吸全过程。2、解释呼吸运动的原理。3、尝试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过程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提问】: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设疑】:一分钟气体进出肺16-20次,那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回忆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设疑】:拿出准备的饮料瓶,假设是肺,如何让气体进出空瓶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设疑】:那气体如何进入人体呢?【展示】:展示胸廓图片,讲解胸廓结构,由脊柱、肋骨和胸骨构成,膈和胸膜构成胸腔。【提问】展示呼吸运动的动图,提出骨可以自己动吗?【总结】:针对学生所答,给出科学的结论。【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完成表格,速度最快的小组派代表到白板完成。【总结】:【提问】那根据刚刚学习的内容,哪位同学来试着解释一下人工呼吸的原理呢?【小组活动】肺活量测量仪,三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上前测肺活量,比一比。讲解肺活量仪器使用方法,每个同学测三次记录在表格上。【提问】什么是肺活量呢?【提问】我们一个人测了三次,用哪一数据来比拼呢?【提问】1.造成每个人的肺活量大小略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呢?2.成年人的肺活量有一定的范围吗?学生挤压饮料瓶,感知气体进出饮料瓶情况,并思考问题。得出气体进出饮料瓶是由于饮料瓶容积增大、缩小所致。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将手放到胸部,深呼吸3次感受胸廓的变化。学生小组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填写小组代表交流反馈师生共同总结吸气、呼气时各种呼吸肌收缩舒张情况及胸廓大小变化等。用人工的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学生代表用肺活量测量仪测定肺活量,小组比拼肺活量。学生自学教材得出结论: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反映一个人的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得出结论:用最大的数值,才能体现最大的气体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学教材得出结论:与年龄、性别、身材、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成年人的肺活量2500~4000ml课堂小结学生通过回忆,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人体的呼吸运动两个过程。2.肺活量的原理及测量方法教师对学生小结给予评价,并设疑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体与外界气体之间的交换,那气体在人体内部如何交换的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共同学习。板书设计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1.吸气过程:肋间肌、膈收缩→胸廓容积增大2.呼气过程:肋间肌、膈舒张→胸廓容积缩小3.人工呼吸: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二、肺活量:1.概念:2.测量肺活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